美国公布双反终裁结果
美国商务部10月10日公布了对华太阳能反倾销补贴终裁结果,结果认定中国大陆光伏制造商向美国出口的太阳能产品倾销幅度在18.32%至249.96%,接受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额度在14.78%到15.97%之间。扣除重复计算的10.54%中国出口退税,美国将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的合并双反关税在23.75%到254.66%,其中天合为最低值23.75%,尚德为35.97%。
对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对华太阳能反倾销补贴终裁结果,中国行业领先的太阳能企业英利、尚德、天合光能和阿特斯等纷纷做出强烈的回应,并表示,中国的光伏企业一直致力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并十分重视美国这一新兴市场,对美国商务部因种种因素做出的此种单边贸易壁垒行为表示不理解与不认同。赛维LDK美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面对美国的双反调查积极努力,并以中国、美国光伏产业及全世界光伏行业发展的利益为出发点,妥善维护公司与美光伏贸易关系,不过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 尚德电力美国总经理E.L. Mick McDaniel表示:“单边贸易壁垒不会让任何一家公司更具竞争力,但会使得太阳能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更加处于劣势。日益增多的破坏性贸易壁垒表明美国和全球太阳能产业正面临严重的、长期的挑战。除了那些希望太阳能行业竞争不要太激烈的企业,没有人会从全球贸易战中获益。”
海外建厂前途难料
此次,美方终裁惩罚关税还是决定不适用于中国内地以外太阳能电池在中国内地生产的电池板。正是由于这一点,让不少的组件企业动起了海外建厂生产电池或代工的脑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在国外设厂生产电池,或是采购国外电池,然后在中国内地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焊接组装太阳能电池板逃避美国高关税呢?业内人士认为,国外设立工厂将带来成本、资金及负债等多方面的压力,中国光伏企业价格优势难保。
据了解,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昱辉、韩华、晶澳以及中电光伏等大型太阳能企业表现出积极的海外设厂动向。英利曾表示会寻找时机在美国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销售;尚德早在2010年就布局了美国市场,该公司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造了工厂,其考虑开设更多的海外工厂,对欧洲及美洲国家都会进行评估。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也表示,欧盟“双反”可能会考虑迁移工厂到欧洲市场。市场也有传言天合光能有可能会在美国建立一家工厂。晶澳太阳能也已经在美国迅速建设了新的电池和组件生产线,自去年11月以后在美国出售的产品中,多数不在美国反倾销范围之内。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海外设厂已经成为这些企业面对欧美 “双反”,继代工和提价后,打入欧美市场迫不得已的选择。进军海外市场虽说能保留部分品牌的市场份额,但在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的当下,国外设立工厂面临成本、资金及负债等压力,成本上升将使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另外,在中国企业产能逐步转移海外的空窗期中,会为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厂创造争夺市场份额的机会。
台企坐收渔人之利
在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倒闭的太阳能电池领域,台湾的太阳能电池企业却变得生机勃勃。台湾某太阳能电池企业的负责人最近说:“最近突然忙了起来。我们正在跟同行抢工人,甚至都想把其他部门的人员派到生产线上去。”因为反倾销税征收的对象并不包括在中国大陆组装的、使用非中国大陆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组件。因此,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台湾市场订单自然是急剧攀升。上述台湾电池厂商说:“现在,要求开具产地证明来证实产品是在台湾生产的情况越来越多。”
从各地区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来看,中国大陆占59%,台湾占15%,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台湾企业把这次的征收反倾销税视为扩大份额的绝佳机会,已经展开了攻势。
其实,现在的太阳能电池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其原因在于此前引领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的欧洲市场发展停滞,导致需求大幅减少。需求减少再加上中国等地企业的增产,价格下跌一发不可收拾。大多数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利润不断恶化,接连有企业倒闭。 为了摆脱现在的困境,世界各地的太阳能电池企业都把目光转向了今后发展前景广阔的北美市场和亚洲市场。相对于即将从2013年开始逐渐减少采购量的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和亚洲市场预计将实现稳步增长。
当全球太阳能电池企业都瞄准北美市场和亚洲市场的时候,在这两个地区的竞争自然会趋于白热化。于是,美国先一步启动了贸易保护方案,在美国开展业务的德国SolarWorld的美国子公司于2011年提起了诉讼,要求对中国大陆生产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在这场中美的博弈之中,台湾企业真的是坐收了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