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模式
日本也是一个很早就开展光伏应用的国家,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光伏电站的补贴,不过他们对于屋顶光伏选择的是给予一次性装机补贴为主的方式,近两年才开始在装机补贴的基础上加入收购多余电量的补贴模式。这种补贴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不做出口的本土企业对于设备效率提升和技术升级的积极性不高,主要着重于产品成本降低。因此,日本企业生产的如逆变器产品,在欧美市场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其小型逆变器产品自身效率甚至低于中国的一些逆变器出口企业。
日本的屋顶光伏电站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净计量模式,也就是电表正反转方式,用户只有在光伏所发电量大于自身累计用电量时,才会产生实际售电。此方式对于今后推广光伏-储能混合系统来说,无需进行任何改造。
3.中国模式
中国在2009年开始推出了住建部光电建筑一体化和金太阳补贴项目,标志着中国光伏应用正式开始规模化。中国屋顶光伏电站采用的是和日本类似的一次性初投资补贴政策,投资者只需要出一半的投资额即可(实际情况是投资商的出资比例远不到一半)。中国金太阳政策鼓励大规模屋顶应用,因此在进行了几年后,大面积适合安装光伏的屋顶成了稀缺资源。同时政府要求自发自用或升压送至电网,完全自发自用就需要用户安装防逆流系统,防止光伏电倒送入电网,这样就有可能在用户侧负载小于光伏电站发电功率时,产生了限发现象,浪费了宝贵的光伏资源;升压上网方式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升压系统投资增加和电费结算价格偏低的问题,因为升压上网后,出售电价只能以当地脱硫电价结算,很难实现项目收益。
中国的光伏发电计量主要以用户侧并网点计量模式,用户根据电量支付给投资者相应的电价,俗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4.美国模式
美国屋顶光伏电站补贴早期主要以抵税(约为30%-50%的投资额)和节碳交易为主要补贴形式,2010年开始采取50%投资额补贴措施。
美国的光伏电计量采用的是净计量方式,允许用户在用不完光伏电量的同时输入电网,电表可以正反转,多送入电网电量按照常规发电厂收购电价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