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水平也是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晶硅电池、薄膜电池,还是新概念电池等,中国的技术水平都有提升的空间。技术提升,效率提高,企业的成本下降,就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晶硅电池,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兴产业。世界上最好的10个光伏企业里中国可以占5~6个,最好的5个企业里中国也能占到两三个。国外把中国的晶硅电池称为“中国电池”,他们在努力发展第二代薄膜电池,希望以此来打垮中国的晶硅电池。中国的光伏企业为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的骄傲。但光伏产业的技术需要不断提高。现在许多光伏企业都意识到提高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开始实施太阳能电池设备的国产化。像常州天合光能建立了光伏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像天威英利有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公司也都有研发部,都很重视技术开发。但总的来说,对于研发的投入还是不够的。企业的实验室主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希望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往往限于目前企业所生产的电池种类,对新型电池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对新型电池的研发跟不上,也会逐渐落后于国外的同行。
中试阶段的政策空白必须补上
笔者:中科院在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上做了哪些工作?在技术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褚君浩:中科院于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太阳能行动计划”,以2050年前后使太阳能作为重要能源为远景目标,确定2015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规模利用三个阶段目标,从光 伏、光热、光化学、光生物等太阳能转化利用的几个主要途径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突破,并在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等几个层面实施。“太阳能行动计划”成立了5个中心,分别是太阳能电池中心、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研究中心、太阳能光热转化及规模化研究示范中心、太阳能光伏系统及规模化利用研究示范中心、太阳能生物转化研究中心,采用“中心+人才+项目”的模式,既瞄准了当前的主流方向,又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三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太阳能技术的研发一部分是前端的,这一部分容易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各种项目的支持;另一部分是偏产业化的,这一部分也容易和企业的研发力量对接;但是最困难的是中间部分。因为中试部分不属于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得不到国家经费的支持;而企业怕风险,也不愿意投资。但是实验室的成果是不可能直接产业化的,必须要经过中试阶段,对于太阳能技术来说中试尤其重要。目前对于中试阶段的支持政策还很不够,这种体制机制影响了技术的转移转化。
我总是在说,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今天投资建厂,明天就赚大钱,拉动GDP。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利用是逐步发展的,中国必须有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如果将来国外做出一种新的太阳能电池,又便宜又好,而中国没有做出来,那么专利都是国外的,就像当初的彩色电视机一样,只能把外国的技术买进来,中国完全受制于人。所以要看到,太阳能产业的技术是在不断上升的,在此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竞争,看谁能占领制高点,并且将其发展成产业。中国人一定要在太阳能研发上下功夫,让光伏这个“高技术产业”真正建立在拥有“高技术”的基础上,而“高技术”又建立在规律发现的基础上,既有基本规律的发现,又有新技术的发明,还根据新技术建立起来的高技术产业,这样的产业根基才能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