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为了获得硅料业务发展所需资金,赛维LDK与国家开发银行旗下投资公司,建设银行两家下属投资公司,以及一个与另一家中国主要银行相关的投资基金,达成了投资协议:赛维向后者转让旗下“赛维硅料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拥有赛维在境内的所有硅料业务)18.46%的股权,获得后者总额2.4亿美元的投资,并签下了条件苛刻的“对赌协议”。
2011年,赛维LDK原本计划将硅料业务分拆上市,但最终未果。胡刚平称:“其实,硅料公司最初是可以上市的,但当时赛维希望募集更多的资本,所以没有上。去年年底再想上,但这个行业实在太差了,公司整体表现也不是很给力,最终没有上成。但就目前的这个环境来说,上市是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从银行获得贷款,便成为赛维LDK更加依赖的融资手段。2007年至2011年,赛维LDK的银行借款持续攀升,分别为2.89亿美元、8.2亿美元、13.88亿美元、21.06亿美元和29.22亿美元。2011年,赛维LDK还通过在境内外发行债券的方式,募集了合计22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可以说,过去7年,在彭小峰的领导下,高速扩张、四处出击的赛维LDK,资金链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截至2011年底,赛维LDK手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4亿美元,而其“短期负债”却高达20.32亿美元。
李华指出,2007年至2011年,赛维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高达3.05亿美元、11.26亿美元、7.5亿美元、5.77亿美元和9.82亿美元,“其它的光伏企业,没有一个投资量有这么大的,尚德算是投得比较狠的,最多也就是2011年的3.7亿美元”。
财报显示,2007年至2011年年末,赛维LDK的“固定资产规模”持续大幅增长,分别为3.37亿美元、16.97亿美元、26.09亿元、29.93亿美元和38.72亿美元,与此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亦不断提高,分别为47.09%、76.58%、80%、81.43%和87.68%。
“赛维玩钱玩得太狠了。”李华说,“行情这么差,投了这么多固定资产进去,哪有现金回来?这是它面临债务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口气喘不上来了”。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扩张惹的祸
虽然,“全产业链”一度曾在中国光伏业非常盛行,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只有赛维一家。而最终,除了资金链紧张,这还给赛维LDK带来了两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冲击了其起家业务硅片的传统客户;而其在行业景气度最高时投资的硅料项目,可能已经变成“无效资产”。
2007年8月,赛维启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30亿元的两个多晶硅“硅料”项目,被业内人士视为击倒赛维的致命因素。
赛维上马硅料项目之前的2007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冲高突破300美元/公斤,并在2008年3月达到475美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彭小峰当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赛维上马硅料项目,就是要降低硅料价格。
8 9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