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是这个全天候保姆也拯救不了赛维,这个曾经的“光速神话”缔造者如今正游走在破产边缘。
事实上,这并不是孤例。
短短数年时间,光伏产业已从风光无限滑落到神采黯淡。如今,频频曝出的项目停产、企业巨亏、大幅裁员,已令全行业深深感到寒冬的冷酷。
5月底,一份由中金公司发布的光伏研报称,“目前企业开工率尚可,无奈利润率低,基本不赚钱,而欧洲市场即将衰退,下半年中美日三国增长难补窟窿。”
“从一定程度上讲,我觉得光伏行业是在政府的关照下,早熟了。”广东一位长期关注光伏产业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诞生之日起,该行业就一直“养尊处优”,正因如此,一些生产线的上马才显得很盲目。
/样本一/
赛维总部—江西新余“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2005年,在时任新余市市长汪德和的极力引荐下,赛维落户新余。
据当地官方媒体介绍,彭小峰在与汪德和会谈半小时后,汪德和就决定支持赛维2亿元,用于支持赛维打造“世界级光伏企业”。
汪德和此后透露了他们会谈的内容。汪德和说,彭小峰告诉他要打造一个“世界级光伏企业”,并提出海外融资的设想。彭小峰同时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必须保证赛维生产供电。二是给汪德和算了笔账,产能达到一百兆瓦需要资金12亿元,达到两百兆瓦至少需要20亿元,自己的资金不足,需要政府支持。
彭小峰开出的条件是2亿元资金支持,同时,他向汪德和表示,由于未来计划在海外上市,这笔资金不能以入股的形式,只能够以借贷的方式来操作。
这就是新余市下的一次赌注,为了保证赢得这次赌博式的投资,新余市启动了对赛维的 “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前述工信委人士表示,政府不遗余力地帮助赛维,与当初引进赛维的主政者有莫大关系。
创建伊始,赛维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这些需要江西省里特批,新余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就为赛维去省里跑用地指标和审批,江西省曾一次性特批给赛维土地指标1.5万亩。
新余市国土局规划科一位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年为赛维到江西省报批的用地指标为7012亩,(江西)省里的用地指标基本上都给完了。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涉及农田、拆迁、补偿、安置等敏感繁杂的事情,全部由新余市包办处置,用最快的速度为赛维建设铺平了道路。
“在20多天内就炸平了位于赛维建设厂区内的两座山头。”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
据了解,由于光伏产业是高耗能产业,赛维曾要求新余对其生产实行24小时供电。于是,在短短一年里,新余市赣西供电公司为赛维建设了总容量为151.8万千伏安的6座变电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赣西电网。
知情人士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赛维成立初期,一些更多是监督、监测、监理职能的部门,也几乎变成了服务部门。
比如,新余市环保局专门为赛维成立了 “项目环保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该局局长担任,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精细分工。项目报批材料、验收材料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协调,还有承担环评单位的协调,甚至有专人负责对上述协调工作的督导催办。
“赛维落地以后的数年,他们仍然是主动地为赛维提供服务,只是不像最初一样,派人进驻厂区。但是7年过去了,进厂服务的情形再现,他们又一次把办公地点设在了赛维。”上述新余市工信委工作人员表示。
新余市工信委综合科许科长介绍,赛维作为新余市的大企业,在业内也有一定影响力,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在项目审批、政府办事等方面,帮助他们尽快办理。
/样本二/
光伏基地后起之秀—河源申报项目5个工作日获批
6月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广东省河源市。作为2011年“晋升”的省市共建太阳能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里已吸引汉能控股、南玻集团、旗滨集团、中晶太阳能等一大批光伏企业前来“落子”。
如今,这个光伏基地也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境地。
位于河源市高新区的某光伏企业太阳能薄膜基地,大片的土地仍处于动工中。顺着一块“光伏工程项目部”的指示牌走进去,记者看到有挖掘机和少许装泥土的车正在施工。
不过,其内部员工李志群介绍,去年11月,基地虽已启动一条300MW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现在的产能还没有达到之前的计划量”。
为求证李志群的说法,记者联系上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易先生。他表示,自己不便接受采访。随后,记者致电高新区管委会,对方工作人员称,“这是公司的事情,我们这边说,有时候口径不一样的话,企业会不高兴的。”
东源县蓝口镇的旗滨光伏玻璃项目已于5月16日举行了点火投产仪式。据该公司员工郁燕透露,这是公司启动的第一条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河源市政府官网一篇 《旗滨玻璃项目明年春节后投产》(发布于2011年11月26日)的文章曾指出,“(旗滨)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12年1月中旬举行熔窑点火仪式,并将在春节后投产。”如此看来,较之原计划,该项目的投产日期已向后缓了近半年。
相比光伏项目如今的 “低调”,当初河源市政府在引进这些企业时可谓“高亢”。
2011年,河源市政府印发了《河源市扶持重点产业转移工业园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电子信息和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被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明确要将其打造成该市的支柱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按照规划目标,未来这两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园区产值比重将超50%。
基于这样的宏大目标,一位河源当地的媒体人士告诉记者,政府从一开始就对光伏企业 “相当关照”。
以上述企业为例,5个工作日——这是该项目从提交齐相关材料到通过省发改委批准的 “疯狂速度”。除此之外,政府为其提供的服务堪称“保姆式”。比如,大到立项,小到一条电话线,市委书记本人都会亲自过问。
优惠条件更具诱惑力:起初,上述企业的项目用地牵涉了其他3家企业的用地,其中某企业为8万平方米土地补偿款报价4000多万元。然而,在政府的斡旋下,3家企业却同意无偿调整土地规划。
去年7月,生产设备进场前,河源全市专门还召开了汉能项目投产准备工作协调会,当时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等悉数出席。而来自高新区、供电、环保、国土、地税、国税等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全部到现场,以示鼎力支持。
此外,根据河源市委的统一安排,每位市领导都要“挂钩”联系几家当地的重点企业,汉能则是市委书记的联系户。据称,“一把手”每个月都会与这些企业负责人碰面,以切实解决相关困难。
“时不时就见到有领导的专车过来这边视察。”一位保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冲动的代价/
盲目扩张致产能过剩
“其实河源的情况算好的了。”上述河源媒体人士认为,相比于国内其他“大干快上”的光伏基地,无论是河源政府还是企业,都还算保守。
记者梳理发现,与河源这一“后起”的光伏基地相比,国内一些“老牌”的光伏产业集中营——如江苏、江西等地早就曝出企业停产风潮。到今年5月,有媒体曝出,全国1/3光伏的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之中。
危机的背后,或多或少显现出这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2005年,受益于西方国家的光伏补贴政策,我国的光伏制造企业开始急剧扩张,甚至膨胀。2008年时,我国光伏企业数量尚不足100家,但近年来数量已陡增到500家。由此,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并最终成为整个行业陷入寒冬的导火索。
广东一位长期关注光伏产业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情况与企业自身的盲目是分不开的,但地方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推手,“由于地方政府运用了太多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发展光伏产业,导致过度投资”。
土地无偿划拨、税收返还、巨额电价补贴……这在过去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吸引光伏企业的招商“条件”中,屡见不鲜。
见微知著。有报道指出,在一家大型光伏企业的“光伏地图”中,其是以30多亿元资产撬动近1500亿元的投资,助力这一巨大杠杆效应的,则为地方政府与银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海南省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10月份进展情况表(海口市部分)》显示,有企业25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18亿元,但自筹资金仅1100万元;另一企业英利4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30.67亿元,自有资金仅9.67亿元。
资料显示,海口当地政府还为汉能提供无息借款。
为吸引赛维筑巢,江西新余市政府还一度提请市人大通过了以财政担保为项目提供融资2亿元的决议。
类似情况极多。也正因此,“江西赛维每年获上亿元电费补贴遭质疑”、“青海巨资补贴光伏发电引来当地投资狂潮”等公开报道见诸报端,媒体直指一些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过于“溺爱”。
“溺爱”从来就是盲目的。多晶硅的沉浮历程便是极佳例证。2007年以来,其成为多地招商引资的“香饽饽”,纷纷推出优惠条件,吸引光伏巨头到当地跑马圈地,光伏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区一时遍地开花。
在此过程中,盲从者众。
四川新光硅业总经理陈绍章就亲历过这样的情况,他表示,“许多地方政府前来考察多晶硅项目,实际上是非常盲目的。反正到这来和我们接触过的很多地方官员,连多晶硅什么样的他都不知道,他就是要做多晶硅……”
“现在看来,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给光伏企业注入的营养,最终却沦为了行业毒药。”前述长期关注光伏产业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毒性”终究发作了。
在持续不理想的市况下,行业“多事之秋”已然来临。刚刚过去的5月,先是光伏巨头赛维巨亏后的减薪与人员流失、债务诉讼;紧接着,浙江湖州光伏老板欠款18亿元潜逃一事遭曝光;5月17日,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再次祭出“双反”利剑。
来自广发证券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光伏行业多个环节仍处于难以盈利的状态,行业毛利率已低于8%。短期来看,难有较大的起色。
/期待破局/
电力体制改革是根本
针对产能过剩的现实,高层开始“亮剑”——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统筹规划,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那么,光伏产业该如何走出当下困境呢?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撰文提到,需要从3个方面来破解:一要着力培育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光伏制造产业和服务体系;二要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光伏产业自主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三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培育分布式光伏市场,最终形成立足国内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光伏产业体系。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触到的多位光伏业内人士看来,上述的第三点,即电力体制改革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盛朗永旭新能源技术开发 (北京)有限公司战略总监任新兵认为,新能源想大规模应用,必须跨越以垄断性电网和电力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现行电力体制,回归分散建设、分散利用的行业规律。
前述长期关注光伏产业的人士也表示,从长远看,电力体制改革是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个步骤,一定不能少”。
事实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的迟缓也一直饱受质疑。2002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电改四大步骤。
如今10年过去了,前两项已基本实现,但输配分开、竞价上网迟迟没有破冰。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看来,没有撬动竞价上网,就说明电力体制改革是“基本失败的”。
“当初对电力改革的设计有明确的16个字,需要明确的是,前面的12个字最终是为后面的4个字‘竞价上网’服务的。反过来说,假如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要‘竞价上网’的话,那前面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做来做去是没有意义的。”林伯强说。
根据目前的政策,大型光伏发电站项目要实现并网,首先要经过电网公司核准方可获批,否则就无法享受上网电价,而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光伏行业的发展。
不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指出,业界对电力体制改革呼吁很多年了,但最终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光伏产业先期的发展也不一定非得动电力体制的奶酪,而可以考虑其他的思路。比如说,可以先对准局域性的市场,小范围推进。
在林伯强看来,不必对当下光伏产业的窘境过于担忧。盲目投产导致产能过剩,甚至行业陷入沉沦,这其实也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经历过一番沉沦之后,未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望更趋理性和健康。“现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还是在积极助力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政策支持的方向可能转向‘利用型’为主,即靠开拓内需拉动鼓励光伏行业发展,而不再是依赖政府直接补血,因为后者已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