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每一次出手都会令很多人跌破眼镜,这一次也不例外。
12月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与美国第一太阳能设备公司签订协议,收购后者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托珀兹太阳能发电厂。12月16日,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又再次宣布,收购NRG能源公司旗下阿瓜卡连特太阳能发电厂49%的股份。
在这之前三个月,美国几家高调的太阳能企业宣布破产,美国共和党人要求停止给太阳能行业提供贷款担保。而由于多晶硅价格持续暴跌,中国内地多家光伏企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行业大洗牌当中。
因此,巴菲特投资太阳能电厂,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似乎都触及了大众眼中的“冰点”。
投资理念并未改变
这位全球最具威望的股神为何两度投资太阳能电厂?深度剖析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两次出手仍然是其一贯奉行的投资理念的诠释。
从这两次投资的行业选择来看,巴菲特宣称“公用事业不可致富,但可守财”,可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巴菲特选择了需求刚性、收益稳健的公用事业作为弱市标的,这也是其对“炒股首先保证资金安全,其次还是资金安全,最后也是资金安全”理念的践行。
从介入时机来看,巴菲特曾经指出,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美国光伏业正处在很不利的政策环境当中,而数个同业公司倒闭也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巴菲特在这个时机进行投资,可能正瞄准了低廉的介入价格。
具体到企业选择,对行业价值链条与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了解是绕不过的前提。巴菲特已逾80高龄,投资理念经过岁月打磨,大多深刻隽永。如关于企业选择的“护城河”论,便是其投资理念中的剽悍之语“有的企业有高耸的护城河,里头还有凶猛的鳄鱼、海盗与鲨鱼守护着,这才是你应该投资的企业”这正表达了巴菲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终极关注。
仅以其青睐的第一太阳能设备公司为例,在由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组成的光伏产业链当中,该公司通过碲化镉薄膜技术占据了全球第二代光伏发电技术最高端,并于2008年创出每瓦特电力最低成本神话。可以说技术壁垒与成本优势共同形成公司的卓越竞争力。
此外,新能源电厂存在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在经过建厂期的高投入之后,便可迎来长期而稳定的现金流,这也与巴菲特另一投资理念相呼应“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市场血战后的增长觉醒
既然行业选择、介入时机、企业选择、持有时间在巴菲特的成功投资当中缺一不可,那么,光伏企业的重生,就不应源于巴菲特的点石成金,而是源于价格雪崩和市场血战后企业对增长模式的真正觉醒。
与其说欧盟需求较弱、美国启动双反调查让遭遇价格崩塌的国内光伏业雪上加霜,不如说光伏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低端加工在内”的市场格局,早已使风险注定。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是国企多年粗放经营顽疾的体现,而本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欣欣向荣的光伏产业再次落入过剩窠臼,就必须追溯到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选择中不顾自身条件大干快上,以及国内光伏企业不顾产能扩张后果、大幅透支需求抬升预期。
在光伏需求仅上升20%的2011年,全国光伏产能扩张100%,一度有18个省份将新能源列为支柱产业。由此可见,在新兴产业号角吹响的初期,光伏产业博弈各方是浮躁的。
如今,市场倒逼机制正在惩罚这个年轻但体态臃肿的市场。对于整个板块来说,如果在半年内出现上涨行情,可能更多是超跌之后的估值修正,而非产业的实质性成长。对于少数成本优势较好的公司来说,在行业大洗牌中剩者为王是赢得下一轮增长的前提。
巴菲特已经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两次的失败没有关系,关键是在失败之后选择去做正确的事。对于目睹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之殇却再次重蹈覆辙的低端多晶硅片企业来说,巴菲特还有一句话很适合它们:在错误的路上,奔跑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