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太阳能产业今年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急跌等负面冲击,市场低气压弥漫。展望2012年,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产业顾问兼组长高鸿翔认为,市况混沌,台湾厂商应努力建立与国外业者之间的区隔性,加上政府从旁协助,才能脱颖而出。
高鸿翔表示,近年全球太阳能市场总需求量都在20GW(10亿瓦)左右,今年可能略微衰退,明年小幅成长,市场需求平平,但全球新产能开出过快,加上欧洲市场低迷,是造成此波太阳能产业市况一蹶不振的主因。
高鸿翔指出,太阳能制造从欧、美东移至大陆、台湾已是趋势,未来台湾厂商最大的对手一定是大陆业者,产能过剩、杀价竞争势必是台厂短期内要继续面对的问题。
就两岸业者分析,大陆厂商挟资金、内需市场出海口优势,台湾以技术取胜,产出的太阳能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比大陆制造高出0.2个百分点。
台湾在太阳能电池制造已有札实基础,但在终端模块、系统布局规模仍小,这与太阳能每个环节的产业特性差异有关,电池制造重技术、资本支出不大,下游系统、模块需要放帐、营销经费,不是中小企业可以做到。
台湾要透过产业链接合,建立区隔性,必须要台积电、联电、友达、鸿海等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出面,若具有品牌优势的电子大厂也能加入,利用品牌通路为台湾太阳能产业扩大通路、建立出海口,更能事半功倍。
高鸿翔指出,在产业复苏之前,业界将发生整并潮,但「整并是业者自己的事,政府不应介入」,政府角色应是协助营造更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
所谓优质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协助扩大内需市场;提供业者完整的认证与质量保证规范,提供厂商对外争取更多订单的凭借;以及建立银行专业服务团队、完整的融资配套措施,让业者与终端消费者都能更便利取得资金。
在这波产业洗牌之后,新进者要加入市场也不再容易,有助市场机制朝更健全的方向发展。业者也必须体认,过往毛利率动辄三、四成的「暴利时代」宣告终结,唯有细水长流、稳健获利的企业,才是最后能活下来的业者。
现在产业供过于求,势必要有一波洗牌,竞争力低、无法建立与同业差异化的业者将被淘汰出局。已陆续有欧、美业者退场,大陆厂商也面临资金紧缩压力,台湾厂商资金相对健全,又有技术优势,挺过寒冬的机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