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传闻、“双反”危机、产能泡沫、价格滑铁卢
昨日,反映灵敏的多家券商发布行业研究报告,不约而同都用“寒冬将至”来形容光伏企业的当下处境。如果说此起彼伏的巨头破产传闻、工厂7成产能闲置、多晶硅电池片跌价60%都还是产业“阵痛”,日前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战却不禁令人胆寒:一旦出口超过90%的光伏产业没有了需求市场,将会是怎样一片狼藉?
A现状
光伏产能闲置企业占8成
距离春运还有1个多月,李周和几个在组件车间相熟的工人已经提前收拾了包袱,打算搬离宿舍。昨天,他们买好了从金华回四川老家的火车票。“年年挤春运,今年终于不用了。 ”对于被迫回乡,李周不得不苦笑自嘲。
前几天,李周结清了工资。而与往年不同,这次离开也将是他们与这家打了三年工的光伏组件企业的最后一次告别。 “其实已经闲了一段时间了,国庆节过后基本就没事干,五月份就有点空挡,七月份以后越来越不行。 ”
李周告诉记者,由于算是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元老级”员工,和老板关系不错,也熟悉封装车间的流水线,10月以后老板曾承诺帮他另找一家光伏企业。“待了2个月,基本指望不上了,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订单不足,工厂里有70%的产能都闲着,工人们要么被辞退,要么自己走了。 ”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的说法,中国今年的光伏组件总的产能将达到30GW,而全球今年装机量只有20GW。严重的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了在被称为光伏“双子星”的浙江和江苏两省,组件工厂暂停运作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业内龙头公司也频频爆出破产传闻。
国庆前后,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江西赛维LDK被传可能申请破产保护;10月22日晚间,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厂商无锡尚德电力“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传言虽遭否认,但两大国内标杆企业先后陷入破产传闻,无疑勾画出了光伏行业已风声鹤唳的惨淡现状。
在浙江太阳能协会秘书长沈福鑫看来,近期密集出现的坏消息是对此前预测的认证。“2010年新进企业中,目前有70%的企业在观望,这些企业还未开工投产,只处于设备调试阶段。一般厂房设计、运送设备等基础建设的周期是半年到一年。 ”9月,沈福鑫曾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他当时就预测,如果全年行情都像一季度那样需求不振,明年浙江中小光伏企业将不得不有三分之一转行。事实上,这一判断还算保守。来自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已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
B缘起
海外出口市场受到排挤
悬于中国光伏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今年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原本几个应用大国连续削减补贴使得终端需求尤为萎靡。其中,德国联邦网络局宣布,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德国光伏市场装机量5200MW,按计划下调15%;意大利亦明确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将进一步削减4%-11%;捷克则从今年起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
上述这些国家恰恰占据了全球约80%的光伏市场需求,因此组件价格也应声而落。根据业内知名报价机构PVinsights的统计,截止11.16日,多晶硅均价跌至33.6美元/千克,相比年初的90美元/公斤,跌幅超过60%。
更令市场不寒而栗的是,在曾被许多业内人士寄望接过需求接力棒的美国光伏市场上,一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空前“指摘”正甚嚣尘上。受美国光伏业界之邀,美国律师事务所King&Spalding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此案作出损害初裁,以6比0的大反差票数,毫无悬念地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在迎战美国“双反”漫长战役中的第一战“告负”。
“‘双反’调查增加了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将对中国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惩罚性关税,太阳能电池板势必暴涨,太阳能电站的建站成本将大大提高,而太阳能电池板在发电站的建设中占到60%-70%的成本。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产业组产业组研究员张兰英分析。
事实上,考虑到“双反”调查可能的影响,已有中国企业暂停了在美国的光伏项目。其中,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暂停了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计划。
“更可怕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即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案。 ”张兰英表示。根据2011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在美上市光伏企业已几乎集体陷入亏损。其中,尚德电力亏损2.6亿美元、赛维LDK亏损8800万美元、中电光伏亏损1700万美元、韩华新能源亏损1100万美元。
C问诊
改革折射各方利益博弈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光伏产业的顽疾正是它出现巨大动荡的原因——90%需求市场依赖于海外,由于消费环节的缺失,国内尚未形成完整垂直的产业链。
但破解信号已在胎动。今年8月,在经过了几轮市场招标之后,发改委参考了风电上网价格的制定,出台《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光伏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由于将标杆电价制定为1.15元/千瓦时,与火电的差价补贴将由财政承担,所以一度被视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讯号。
不过,改革的路途却依然漫漫无期。 “此文件明确了上网电价,但并没有相配套的光伏上网政策,光伏电站一旦建成,如果不能并网,就无法享受上网电价。”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分析认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电力改革并不完全,电力系统仍属于‘几家独大’的状态。虽然在我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指出可再生发电需优先并网,但由于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会对现行电网带来一定冲击且调度较为复杂等问题,电网公司一般对光伏发电进行冷处理。”王世江表示。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解释:“在西部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并网时需要进行升压,而110kV的升压站建设成本在l600万左右,7km的输电线路接近1000万。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电网公司是有义务建设升压站和输电线路的,在电网公司的冷处理下,这个升压站和输电线路可能2-3年都未必能建设下来,建成的光伏电站只能晒太阳。 ”
另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市场真正被启动并非是“纸上空谈”,必须步入理性轨道。据记者了解,许多地区由于在规划光伏建设时只是出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没有全盘考虑电网的接纳容限问题,加上当地电源结构和电力消化能力有限,也导致了建成的光伏电站有力使不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