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保定的总部基地内,世界第四大光伏电池生产商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召开了万人誓师大会,目的是应对全球光伏市场即将到来的“寒冬”。
记者获悉,英利在此之前已对销售和生产进行了调整。英利将销售总公司划分为三个大区,分别是欧元区、美元区以及人民币区。
此外,在生产环节,英利将此前旗下的4个公司,调整为3个公司。
管理上也由横向管理调整为纵向管理。之前,英利的子公司是按照生产环节的不同而设立,未来3个子公司都必须具备经营完整产业链的能力。
受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意大利太阳能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全球光伏行业开始进入低速发展期。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认为,这个“寒冬”将维持18个月。“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在为未来18个月做准备。”
销售分区
英利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有光伏完整产业链的公司之一。2010年,英利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06GW.
从5月24日开始,英利销售公司将被划分成上述三个区。据王亦逾介绍,欧元区主要是针对欧洲成熟市场;美元区则针对的是美国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人民币区则是指中国市场。
2010年,在英利的总出货量中,欧洲市场占了79%~75%,其中德国占了50%左右,意大利占了近10%;美国占了10%~12%;中国占了8%;世界其他市场占了3%~5%。
目前,英利60%左右的产品都销往欧洲市场。以往,英利在欧洲市场是按照国别来实施销售策略的。“不同国家,光伏的价格和补贴不一样,销售策略自然也不一样。”王亦逾说,
但随着欧洲各国光伏补贴逐渐下降,未来光伏发电价格将逐步趋同。“再按国家分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由于欧洲光伏市场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已趋于成熟,英利给欧元区的任务是“巩固老市场,开发新客户”。
但在王亦逾看来,英利要想继续实现较快速的发展,增量将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欧洲市场已经很成熟,增速比较稳定,依然是英利这次作战的主战场。未来公司的新增产量要依赖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王亦逾说。
英利集团一位内部人士称,此次之所以将中国单独作为一个区来划分,主要是因为看中了未来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
2009年之前,国内光伏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光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依赖出口;2010年开始,国内市场在政府的助推下开始“初现端倪”,但由于去年欧洲市场过火,国内企业无暇顾及。
业内专家称,随着国内“一元”光伏的实现,平价上网趋势渐进,加上“金太阳”工程的助推,国内市场将在未来两三年内迎来高速发展期。
事实上,英利在国内的布局早已开始。目前,英利在西藏、宁夏、昆明、江苏、上海、北京和广州设有分公司。“未来,这些公司都将是英利开拓国内市场的‘桥头堡’。”王亦逾说。
据王亦逾透露,尽管目前光伏行业形势不景气,但英利的扩产计划不会改变。预计到今年底,英利的产能将达到 2GW, 出货量实现1.7GW~1.75GW的目标。
在实施分区管理后,英利的计划是,2011年,在英利的总出货量中,中国市场的占比提升至15%;美国占15%~20%;世界其他占近10%;而欧洲市场则下降至55%~60%,其中40%~45%将在德国。
调整架构
在王亦逾看来,英利对这次战争布局已久。早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就开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机构改革和框架调整,市场、供应、建设等几大平台相继建立。
王亦逾透露,目前对生产环节的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横向管理改成了纵向管理。具体来说,此前,英利旗下的生产企业主要是按生产环节的不同来划分,分别为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四家公司;进行调整后,英利将四家公司整合成三家公司,分别为英利新能源、熊猫电池以及新的扩产产能,即英利四期项目。
“这3家公司都有一个特点,都是从铸锭到组件,从头管到脚。”王亦逾说,“以往,切片公司的老总不需要关心组件,但以后3家公司的老总就都必须关心整个产业链了。”
据了解,英利的此次调整从3月中旬开始酝酿,3月底正式成型。
在3家生产企业中,英利新能源主要是负责将现有产能进行垂直整合;而熊猫单晶硅电池由于具有特殊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并且地位较突出,因而单独列出来。
业内专家称,英利的“熊猫”电池由于转换效率很高,备受市场追捧,即便是在目前行业前景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