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工作,但据有关方面预测,2020年以后,建筑耗能将超过我国终端总能耗的1/3。有数字显示,中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属于非节能建筑。据预测,到2020年建筑将超过工业成为用能第一大户。所以,建筑节能改造已成当务之急。可以从以下方面共同发力,促进建筑的节能:
法律政策方面
为了规范智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我国相继出台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
从各地建筑节能进展情况看,目前的财政政策都是针对1.5亿平方米的改造任务,而针对“十二五”期间更大规模、更长时期节能改造的财政政策、融资模式尚未确定,节能改造工作有可能出现中断。同时,供热计量改革已进行多年,但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没有突破,改革进度滞后,导致节能改造收益难以充分体现。
在法律层面,《节约能源法》已经修订并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开始实施,但是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要使这些法律制度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地也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处在刚刚启动阶段。
量化数据标准
现在很多楼盘声称自己是节能建筑,但当你问到它每年的能耗、节省的运行费用等问题时,很少有人能提供明确答案。一个真正的生态节能设计,应当是可以量化的,应当可以明确的说出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额度、回收年限等。而这些,就要求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心中有数,并采用必要的手段进行计算、验算,提出数据,这样才可以为业主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和将来施工结束后的验收标准。
政府大力支持
有关专家认为,建筑节能是一项能让全社会受益的工作,有一部分责任就应该是由政府来承担的,而不能单纯依靠企业来实现。比如,建筑领域中应用光伏发电,可直接适用于建筑用能需求,有效减少输变电损失。但是,当前太阳能光电建筑存在着应用配套政策不完善、光伏上网电价不落实、接入电网困难、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不完善和设计施工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光电建筑应用的发展。
应用智能化系统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智能化系统,不仅能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为业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业内人士指出,业主或者开发商在建设智能化系统时,应该注重系统的实用性,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相关的智能化系统,比如建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时,应当调查原来各个行政部门的功能,找准智能化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投资预算等,制定适当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维保服务市场化,填补管理“漏洞”。现在智能建筑内部的智能化系统越来越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管理。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