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国内多晶硅“过剩论”受多方质疑 国际巨头来势汹汹

发表于:2010-11-24 10:02:47     作者:索比太阳能 来源:《中国能源报》

    近日,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光伏大会”如期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提出“多晶硅不仅从未过剩,而且一直供不应求”,这与目前市场一些 “多晶硅产能过剩”观点截然不同。
    赵玉文介绍说:“去年有一种声音称,国内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极大影响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光伏产业的复苏。”他说,“今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组织专家组对国内光伏产业包括多晶硅产业进行了专项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刚刚结束。调查数据表明: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6万吨,缺额达45%;今年需要5万吨多晶硅,而自己只能生产3.5万吨,缺口依然很大。这足以表明多晶硅产业产能没有过剩。”

2011年缺口或达1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9个省、市和地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硅锭及硅片企业100多家,太阳能电池企业120多家。尽管数量庞大,但由于“38号文件”的下发,很多企业处于停产与倒闭边缘。市场火热却不允许扩产投产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多晶硅价格的疯狂上涨。有光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近期,多晶硅价格连续上涨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市场供求不平衡。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数量达到2.1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55%;而进入2010年,进口多晶硅数量更是猛增,各月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上,至2010年10月,我国海关报关进口的多晶硅数量已经超过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4万吨。
    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到世界18%的份额,其中徐州中能的产量达到1万吨。尽管其速度与规模都创造了产业界的奇迹,却依然不能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
徐州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目前,公司具备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5%的份额的能力,但随着市场的继续扩大,订单仍然源源不断,多晶硅依然是供不应求。
    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对海外市场高度依赖,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未来更可能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据粗略估算,2011年多晶硅需求缺口或达10万吨。
英利新能源、无锡尚德等太阳能电池厂商也均表示,他们目前的产能远远满足不了今年接到的订单。到2011年,我国多晶硅的产能极限也只有5万吨左右,但需求量却远超这一数字。据权威专家预测,今年我国光伏产能将超过8吉瓦;2011年国内晶体硅电池产能将达到23吉瓦,产量约为16吉瓦,按照产量核算,2011年中国至少需要16万吨的硅料。根据预测,2011年多晶硅产量至多在6万吨左右,因此2011年国内供求缺口将高达10万吨。

国际巨头来势汹汹

    最近5年,世界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55.2%,光伏行业整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动力。对此,赵玉文说:“光伏产业包括多晶硅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尽管等待开拓的市场前景很大,但是由于我国多晶硅企业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扶持并不到位,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了国际巨头趁虚而入的机会。在国内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只能对着一片大好市场空叹之际,国外多晶硅企业加快了步伐,新项目投资与新产能扩充快速展开。继2009年国际7大多晶硅厂商宣布大幅扩容投产后,今年又相继出现建厂扩容的动作。如日本德山于今年10月16日宣布将在马来西亚建世界级多晶硅项目,预计该项目将于2013年全部建成。国外企业牢牢抓住光伏大机遇,从国外多晶硅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获利也可见一斑。
    上海普罗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史珺博士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多晶硅价格由三个月前的每公斤55美元跃升到每公斤95美元。根据相关数据,2009年,按照平均进口价格60美元/公斤计算,国外厂商的成本按照35美元计算,国际厂商从中国就赚到了4.2亿美元的纯利润。中国企业的多晶硅成本按照每吨35万元计算,人民币成交价格为50万元,则国内厂商损失了31.5亿人民币的利润,国内多晶硅损失GDP产值105亿元。为此,各地政府损失了所得税7.8亿元,增值税约17.8亿元;尽管进口环节增收了约13.8亿元关税和增值税,但依然给国家带来净税收损失近4亿元人民币。
2010年,情况更加严重。按照平均进口价格70美元计算(实际市场价格已经达到95美元),国外厂商成本按照30美元计算,国外厂商从中国赚到了16亿美元的利润。而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成本按照300元人民币/公斤计算(最低的已经达到了23美元/公斤),销售价格按照650元/公斤计算(最高价达到800元/公斤),国内厂商损失利润140亿元,国内减少GDP产值260亿元;考虑海关增收的33.6亿元增值税,国内税收净损失45.6亿元。
    在中国多晶硅企业遭受政策打压,守着空置的厂房与未开箱的设备不能进场分享多晶硅市场之时,国外多晶硅七大列强则赚得盆满钵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技术的提升与成本的继续降低,国内多晶硅产业想追上国际步伐更显艰难。

被“冻”多晶硅企业能否解冻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已来侵袭”。这两年,“两高”、“过剩”、“污染” ——多顶重帽子使国内多晶硅产业遭受重创,一些项目被迫停滞荒废。而这些帽子是不是名副其实,在业界却得不到认同。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尽管我国对多晶硅的研发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不过是最近5年的事。多晶硅在发展之初,多晶硅生产技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发达国家对该技术完全保密,所以,我国的多晶硅生产技术都是原创的,自己摸索出来的。应该说,在产业化初期,‘高耗能’、‘高污染’在少数企业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已实现了清洁生产。”事实也确实如此,记者走访的多晶硅企业不少像花园一样景色宜人。多晶硅具备较大的经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发达国家也不会对多晶硅产业趋之若鹜。产业发展起来了,存在的问题也就能解决的越快。
    对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多晶硅过剩的问题并不值得担心。未来光伏市场的需求仍然会稳步增长,多晶硅厂商生产的大部分多晶硅将被市场消化。此外,未来几年一些多晶硅生产厂家必将面临行业内的整合,经历优胜劣汰的考验。
    史珺表示:“‘38号文件’使中国失去了许多以规模换成本的机会,并严重打压了民族多晶硅产业,却无疑为国外多晶硅进入中国扫清了障碍,将本应属于我国多晶硅企业的利润拱手让给国外厂商。从国内现有西门子法工厂的情况看,凡是已经上了规模的厂家,成本都大幅降低,能耗也大幅下降,污染问题也基本解决。”
    市场巨大,我国被“冻”多晶硅企业能否获得解冻还需继续观察。值得庆幸的是,10月22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发布了一项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预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品将达11.6万吨,在201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多晶硅项目产能将逐步释放,届时全球将多出80%的多晶硅产品。

    《中国能源报》 (2010-11-22 第22版)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阅读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