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无锡举行的中国新能源大会上,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CEO方朋被授予十大新能源人物称号。颁奖仪式结束后,方朋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却显得十分平静,这位在美国半导体行业打拼了20余年的海归精英,一回国就投身陌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却依然游刃有余。
方朋透露,晶澳今年的销售同比增长超过100%,到年底产能将达1.8GW(10亿瓦特)。而高盛的一份报告显示,晶澳今年的产能规模已远远超过去年的全球光伏电池行业老大Q-cells。这意味着晶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
光伏产业正经历重新整合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方朋:首先我想对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2007年,光伏产业突破了1G,2008年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之一。光伏产业在非常短的时期内,比起汽车行业,比起半导体和IT企业,更敏感更快地抓住了商机,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国际市场并出现大批上市公司。而中国光伏企业也在这个时候站到了全球竞争者的前列。2009年光伏产业曾经历过重大的调整,但是就全球的产业氛围来说,中国光伏产业依然在成长。2010年整个产业发展更快了,这一年可以说是颠覆光伏历史的一年,大家都没有估计到2010年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之前最乐观的市场报告所做的预测还不到今年实际市场份额的50%。今年光伏市场超出整个产业界预期的发展也说明整个光伏产业是在比较年轻的早期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
现在我们看中国的太阳能企业,组件和电池片已经起到主打的作用,它的整个地位比过去有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在电池片的发货量上,今年上半年太阳能530兆瓦的数量已经超过德国的龙头公司。据业内人士称,有些数据还是在进一步拉大,说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光伏行业进一步加强。同时在系统组件方面,我们看到尚德电力在经济方面的全球领先程度,相信很快会成为第一大太阳能企业。同时在前几名的系统纵向集成的产能当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中国企业。光伏企业在未来10年都会有很大的成长。
记者:目前多晶硅的市场需求怎样?多晶硅价格起伏不定对现在的光伏产品市场有何影响?
方朋:谈到多晶硅的需求,长期来看多晶硅的整个产业链是产能过剩的局面,主要是因为2005年~2007年德国政府将欧洲市场打开,使得光伏产业化进程加快。在一段时间内多晶硅产品价格不合理增长,甚至一度毛利可以达到92%。这一信息使得国内大大小小企业进行多晶硅产品生产,但是据相关部门估计,2011年的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公司,实际上已经能够满足整个多晶硅的90%需求。要是把第二流的已经有一定规模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公司加在里面,其规模已经超过整个太阳能的需求。再把一些质量较差的企业全部加进去,明年多晶硅的整体产能可能会超过需求的60%~80%。所以说多晶硅市场也面临着一个产业重新调整和重新分配的问题。
记者:中国目前光伏电站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会怎样?
方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在中国的市场是远远不及欧洲和美国的规模。单纯说上游的多晶硅产业和中游的电池组件产业的话,中国已经形成可以和其他各国相竞争的规模。但是在下游中国光伏电站的产业实际上还是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国。2009年全球安装量是27兆千瓦,欧洲市场占到29.7%,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还是处在待开发的初级阶段。虽然中国光伏电站在2009年已经有大规模的扩张,会增加8倍到10倍的市场;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实际上还是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今后5~10年光伏市场还会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记者:中国光伏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其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朋:太阳能产业是中国第一次在产业第一轮博弈中就已经进入了国际舞台的代表性产业。太阳能产业虽然还很年轻,却是中国最有希望成为领头国的行业,在太阳能产业,中国非常有机会产生像IBM,微软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虽然很多像韩国三星公司这样的跨国公司纷纷涉足太阳能领域,但它们对中国的本土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实际上中国太阳能产业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在技术上,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已经处于全球比较领先的地位。在技术竞争力方面比起欧洲,比起现在韩国企业,大家是可以同台竞争的,我们并不比他们落后。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最核心的组件技术方面不会输给其他国家。第二个就是规模,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已经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从成本来说,中国大陆企业竞争力也已经领先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第三个是资本来源,中国光伏企业有非常雄厚的资金资源,得益于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同时也得益于一些融资渠道,中国在资本方面比起台湾,比起日本,比起欧洲,还有美国的光伏市场也是有领先地位的。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在主要全球竞争者中已经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这一现象对中国而言是很特别的,因为中国在其他先行的行业从没有过这样的地位。在汽车行业,IT产业,半导体行业等技术行业中,中国以前都是“人家吃鱼吃肉我喝点汤”。太阳能产业是中国产业界的一次机会,中国早早就进入了产业第一轮竞争,有机会产生国际化的大型光伏企业。但是目前我们也看到很多国际大型企业开始在中国收购太阳能公司,如何在这个博弈中胜出,也是中国光伏企业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记者:中国整个光伏产业会以怎样的方式发展?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方朋:谈到目前光伏产业的发展,我的观点是光伏产业即将迎来自身第二次爆炸式的成长。光伏产业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本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经过30年的摸索,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也已经成熟起来。2005年,德国政府率先提出FIT的政策。这个政策,实际上希望通过政府补贴能够把光伏产业的规模刺激扩大,规模大了以后可以降低成本,这样可以将光伏产业变成一个可以和传统电力相竞争的产业。国家补贴不是永久的,目的是刺激产业发展,但却造成了爆发式的成长。中国企业也抓住这个机会。往后看,2010~2016年这个期间内,全球不同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平价上网”,包括中国的很多地区,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也会实现所谓的“平价上网”,加上能源需求和配置需要,第二次爆发式成长可以说在即。到时候企业的全球分工可能也会更加的明显。现在看中国和欧洲企业的结构形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企业只做光伏组建;第二种企业既做电池又做组建,第三种企业做硅片又做电池又做组件。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在市场的博弈中,怎样分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任何经济结构的变迁都可能颠覆整个光伏市场。中国所有的光伏企业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