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投机,我们更愿意投资。 ”5日,坐在晚报记者对面的方旭昶曾是箱包制造商的这位温州老板,操着浓重的浙东口音,为记者描摹了他9月将在光伏领域展开的“大动作”:初始启动资金超过2000万美元,明年一月出货量预计达120MW。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透露,由于国际需求市场的复苏,温州客商进入行业今年尤多。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记者证实,目前各公司生产线均满负荷运作。
战车重启
在国际多晶硅价格演绎出“510美元-47美元-73美元”的跌宕曲线后,方旭昶的企业终于熬过了“严冬”。“我们的第一家公司只过了3个月的好日子。”方旭昶与温州友人“抱团”组建的温州日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选址于温州经济开发区,它的成立日期是2008年7月,“8月到10月,我们的利润一度非常高,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硅料价格一路暴跌,许多民间资本撤离了市场。”
方旭昶告诉记者,虽然在'一天一价’基础上公司采取了套期保值策略,但产品价格的剧烈下滑是不争事实。不过,在多晶硅价格起底回升60%以后,民间资本的春天重新到来。方旭昶作为“浴火重生”的企业之一,回想起危机中的种种煎熬,至今仍感慨不已。
对于回归的“春天”,无锡尚德电力、常州阿特斯等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证实,由于国际订单实在太火爆,目前公司全线员工24小时不间断加班加点赶制。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方旭昶也显得雄心勃勃:今年25MW规划产能的生产线将在明年一月实现120MW出货量。
除了中游市场的扩产外,他还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为了在明年下半年实现上游切片、铸锭120MW的产能,方旭昶表示将继续大幅追加资金,“我的许多同乡都有意进入这个领域分一杯羹。”刚涉足新能源从小打小闹的路灯起家的他,已于2008年11月与温州籍意大利华侨成立了合资公司,而在今年市场复苏画出的美妙蓝图下,公司的所有设备都将在近期安装完毕。
理性,再理性
对于民间资本的进入,对行业规范颇有心得的沈福鑫则对记者强调“还需理性”。“江苏和浙江是光伏行业的'双子星’,江苏由于前期政府投入较大,所以大规模的企业比如尚德电力、天合光能等数量较多,而浙江的特色是民资密集,这就容易造成规模小、游资炒作的现象。”沈福鑫坦言,有些企业的投资实际上非常短视,“只是抱着哪里有钱赚就投哪里的心态,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都不过关。”
据他分析,继多晶硅价格走下“神坛”后,国内还将面临一场更为残酷的行业洗牌。“首先多晶硅价格现在的跌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他的观点认为,现状只是危机后市场的一次恢复性反弹,中长期看,多晶硅售价应该维持在100美元以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认为,此次价格回升是受欧洲削减补贴前的企业抢购,和国内第二轮280MW光伏招标双重影响,难以持续。第二个原因则来自前车之鉴。记者从沈福鑫处求实,衢州市开化县太阳能集聚区内的光伏企业目前只有30家左右。而在危机前,这个数字曾达到60余家。“这些企业中,有些是靠生产水泥起家,有些则是做印染的转产,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纯属蜂拥而上,所以最终被市场淘汰。”
另一个样本则是原先做海宁传统强项纺织业的张宝阳。他曾趁着多晶硅的暴利时代投入大量资本凑过一回热闹,但最终由于危机中支撑不力,而将名下的太阳谷能源卖给了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打造“旗舰”
记者获悉,除了市场本身的“洗涤”外,对于盲目入场的民间资本,浙江省政府也将在政策上引导兼并收购。“浙江的目标是形成4-5家龙头企业,现在规模较大的有昱辉光能、宁波太阳能电源厂、正泰阳光等,未来一些小企业都将被政策'收编’。”沈福鑫告诉记者,浙江2009年140几个亿的产能预计在2012年达到2000个亿。
值得一提是,似乎是预感到某种政策信号,一些企业已自发性地未雨绸缪。去年5月,海宁的威仕达、宇太、尖山、久太4家光伏企业以“四合一”的魄力,成立了尖山控股集团,实现管理一体化。联手后,4家企业的负责人交出企业管理权,调整原有的人事关系,并实行统一采购。“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老板会甘心交出控制权,安心做一个股东,但从长远考虑,光伏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只有做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业内一位观察人士对记者分析。
“浙江目前对民资介入设置的最关键'红线’就是环境评估,基本上是一票否决制。”据沈福鑫介绍,浙江对国家33个立项项目扶持政策则相当优惠,除了国家补贴外,浙江省政府对每发一度电补贴7毛钱,再由县市级政府补贴7毛钱。
按照浙江的思路,未来的战略是深耕产业中下游,尤其是电网工程和发电站建设,争取实现自产自用。“目前我们已加大技改方面投入,并筹划成立光伏产业研发中心。”沈福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