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光伏
“多晶硅过剩”风波尚未平息,又有可影响光伏政策的专家称“我们需要的是电不是电池板和太阳能玩具”。似乎光伏行业比房地产存在更大的泡沫,比中国足球更加百无一用。在上网电价迟迟不下的当前,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牵动这个行业的神经。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在简单叠加数据之后,专家们得出了多晶硅过剩的结论。在成本稍高且并网受阻之后,又得到了光伏无用论。如此情状,只可形容为:简单、粗暴。
在中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活动中向公众和其它国家宣布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后,中国各地都在追求节能减排,同时希望新的低碳经济模式带来经济转变和GDP的提高,着重建设大项目和培养大企业,提供电价、地价和税收等政策援助。于是,各地目前很少能见到少于100MW的新组件厂,除了行业门槛逐年提升之外,政府的殷殷期望也让企业“少于几百兆瓦都不好意思跟领导打招呼。”中国的产能过剩论,多由此得来。似乎民营企业主在规划期内不管市场如何饱和,也会一如既往的拼命扩产。
引用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的一段话:“为什么宏观调控会失效,过热的部门为什么过热,他不是经济性的原因,而是政治性的原因,它是推动GDP为纲的心态导致过热部门过热。那么宏观调控是什么目的?是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过热,但是过热是政治原因,你用经济手段来调控就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举个例子,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为0.2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会因为提高利率而不搞建设吗?那照搞,不会停的,照样开膛破肚修桥铺路不会停的,为什么?为了提高GDP!”
而据shine(光能)杂志调查,由于政策压力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使得目前电力部门对于光伏的排斥已经逐步减弱,但目前建成的西北地区一些电站仍然难以并网,目前风能、光伏电站处于空放状态已经屡见不鲜。对此相关部门的解释是新能源过于不稳定。但从德国、日本、西班牙的经验来看,抛开体制的问题,应该是电网系统过于脆弱。美国杜克能源公司在答Shine(光能)记者的提问时认为风能上网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太阳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在国内并网道路如此坎坷,究竟是谁之过?
反过来谈谈企业自身的问题,笔者一位朋友现任职于某国企新能源部门,近日向笔者咨询一地方政府数十兆瓦光伏工程可行性,该工程是业内领先的企业承接,后意欲转包给这家国有企业。在可行性报告中,笔者看到,无明确地方收购电价,地方财政补贴不明,国家政策也未涉及。业内资深企业为何会接受如此“三无”工程,不外乎抢占先机、打压对手和赌国家近期将出台补贴政策。有些工程观望无果后,难以收场。这又给社会、给政府造成怎样的坏印象?
目前光伏企业对八省第二批光伏工程招标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安慰于总算有一定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上网电价望眼欲穿。但从理性的角度和大局来看,假设现在国家出台利润颇丰的无限制上网电价政策,那么到2011年的工程总量会是多少?6G还是60个G?没人知道。
文: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