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共同面临两大迫在眉睫的问题──能源枯竭与温室效应,为了确保能源自主和达成温室气体减量的目标,各国政府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绿色能源。其中,太阳能因不受地理环境限制、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并具永续利用等特质,成为全球优先发展的绿色能源,自2003年起即以每年40%左右速度快速成长。
针对太阳能产业,拓墣产业研究所(TopologyResearchInstitute)发表产业研究报告指出,一直以来太阳能发电受限于条件,迟迟无法成为廉价电力来源,但此趋势与庞大潜在商机确实存在,因此各国各地区各厂竞相投入,希望通过次世代技术研发,能及早降低发电成本、提升普及率。
目前台湾地区太阳能产业在国际逐渐崭露头角,拓墣表示,中游的Cell/Modules已有茂迪、益通等厂商占有一席之地,业者更开始往上游Ingot/Wafer和下游PVInverter或系统整合领域发展,进行产业链中的垂直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
以目前各种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来看,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胥嘉政预估,2010年全球结晶硅太阳能电池(包含单晶硅、多晶硅与带状硅)的市场占有率仍有85%左右,至2015年也仍有75%的占有率,次世代太阳能电池直至2020年才可与结晶硅太阳能电池分庭抗礼。
根据PhotonInternational统计,2006年台湾地区太阳能电池在全球的占有率为6.7%,与第四名的美国差距不到0.5%,因此考量台湾地区未来在硅晶圆和次世代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趋势,胥嘉政也指出,2010年台湾整体太阳能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应以7.5%为目标,而2015年在全球相关产业的市占率应朝向11%的目标前进。
成本是太阳能发电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既然成本是太阳能发电最重要的采用与考量因素,所以只要能在2015年将太阳能模组成本达到每瓦1.5美元,或是发电成本降为每度0.15美元的太阳能源技术,都是所谓次世代太阳能技术。
拓墣指出,次世代太阳能源技术以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为主,从最上游的多晶硅(Polysilicon)提炼以及长晶和切晶(Ingot/Wafer),到中游的电池(Cell)和模组(Module)生产,再来到下游的系统组装和建置(System),以及周边配套元件如太阳光变频器(PVInverter)研发生产,皆囊括其中。此外,利用太阳热能的聚光型太阳能源技术(CSP),其发电成本在2015年也有望达到标准,所以也可归为次世代太阳能技术之一。
目前传统太阳能电池业者面临多晶硅原料售价飙涨、成本不断上升,而系统端售价却无法同步调涨的窘境。中游电池和模组厂商在成本无法转嫁的情形下,获利被严重侵蚀,这也是市场资金和全球主要太阳能产业发展国家和地区,将投资目标转向与次世代太阳能技术相关新创公司或研究单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台湾地区次世代太阳能源产业展望
全球太阳能市场规模预估在2010年时为4.5GW~14GW,到了2015年则达到13GW~40GW,台湾地区太阳能相关产业亦受惠于此,近三年新公司成立如雨后春笋。拓墣认为,台湾地区发展次世代太阳能技术的最大利基,一方面在于过去半导体、平面显示和LED产业的既有基础,利用基础技术共通特性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在第一代太阳能电池领域已初步站稳脚步,无论市场或资金皆累积相当资源。
拓墣指出,由于台湾地区资源有限,借着上述两项优势,未来台湾地区太阳能产业必须筛选关键技术,建立次世代技术自主能力,并提升设备和材料自制率。以2015年为目标,台湾地区应考虑的次世代太阳能源技术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等三类。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