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来自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百余名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云集四川乐山五通桥参加通威股份(爱股,行情,资讯)的调研会。当天,通威股份(600438.SH)董事长刘汉元宣布该公司开始进军多晶硅行业,并公布了一个国内最大的多晶硅产能计划。国内“淘硅热”全面升级。
据统计,随着国际上多晶硅价格的一路上涨,目前国内有近50家公司在进军多晶硅行业,到2010年的计划产能将达10万吨以上,可预见产能也超过3万吨。而具有垄断优势和技术封锁的国际市场上的前六大公司,到2010年的扩产计划仅不到5万吨。
“国际大厂选择了集体谨慎,由于新工艺和替代品双重阻击的不确定性,国外大厂对多晶硅主要集中在研发上。”专家称。
疯狂的估值泡沫
在2月24日通威股份调研会前后的十个交易日里,该公司股价已从16元摸高至26元。TOPVIEW显示,在调研消息公布前已有机构开始出逃,但更多的机构席位在消息公布后还在持续买入。
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继上马一个几百吨的生产线后,再抛出一个二期、三期的千吨万吨生产计划,给予市场无尽的想象空间。
分析师纷纷按照计划产能后的高额利润对应的每股收益,乘以30到40倍的市盈率再加上其他业务对这些公司进行价值重估。
香港一位分析师表示,对这些高风险行业,按照以可持续经营为前提的市盈率进行估值的方法,明显有巨大缺陷。
“通威股份能生产出多晶硅的可能性很大,现在能生产就能赚钱,在未来两年我们是很看好多晶硅的,但两年之后我就不敢说了。”一位参与过调研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诉本报。
一位参加调研会的私募人士也表示,从多晶硅生产出来到正式批量投产,中间还需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它能为通威股份贡献利润的时间估计要到年底。“很多机构在调研之前就进去了,现在这波概念也到顶了,消息公开后我身边已经有很多人都出逃了”。
成本扼杀
深圳一家从事多晶硅贸易的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国内企业生产的多晶硅基本是出口,实际出口价格从过去的60美元/公斤涨到现在的350美元/公斤左右。“国际多晶硅大厂都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大宗交易为规避风险,都通过长单将价格进行了锁定,主流的多晶硅供应依然是按照长期合同的供应价,这些供应价有的依然不到100美元/公斤”。
但为什么国际大厂不加速扩张呢?
高产出意味着高投入。一个1000吨的项目需要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而生产多晶硅的最优经济规模是2500吨。如此测算建造一条最优规模的生产线需要25亿元人民币,而现在的多晶硅企业除了新光硅业外,规模基本在此水平以下。
“成本问题是致命的。”深圳太阳能学会的一位专家表示。
该专家介绍,多晶硅的主要成本是电力,占总成本的70%-75%。目前多晶硅的主要生产方法是改良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国内全部用改良西门子法,每公斤电耗多在300kWh以上,成本价在450元/公斤左右;而国外大厂是专业型的化工一体化企业,其每公斤电耗在100kWh左右,成本在30美元/公斤以下。该专家还表示,国际大厂正在研发新流化床法,电耗水平将降至每公斤30kWh左右。
“非多晶硅发电成本是多晶硅的1/3,一旦解决不稳定和光电转换效率低这两个问题,将给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上述专家表示。
上述称已获利出逃的私募人士认为,业界认为全球多晶硅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问题是90%以上的多晶硅为出口,定价权掌握在只有我们成本几分之一的国际大厂手中,需求旺盛不能保证价格稳定,到时多晶硅企业的情况还很难说。
“正是新工艺和替代品双重阻击的不确定性,国际大厂选择了集体谨慎,”上述专家解开谜底,“他们对多晶硅最主要还是集中在研发上。”
据悉,2月29日,全国政协委员、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带上了一份建议给予多晶硅生产企业税收和信贷优惠、对太阳能发电补贴细则化和向屋顶发电计划家庭提供贷款的提案,搭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