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7、路条疯炒至被禁
由于看好光伏电站收益,路条每瓦价格从去年的3毛普遍涨至5毛,个别山东等光照较好的地区超过7毛钱,新疆一些狮子大开口的开发商甚至张口要了1块5。
虽然路条买卖这两年一直处于半公开化,但毕竟没有将其提到明面。陕西比亚迪项目、博州新能源项目路条费用都过亿元。在“云冶300MW公开招标”事件后,迫使能源局不得不在十月底出台相关通知,严禁路条买卖。
以一个20MW的路条为例,前期开发成本仅100万,却可轻易卖出过千万的价格。但据Solarbe了解,开发公司最后到手的利润肯定不会是900万。
相比能源局的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在路条方面往往存在经验缺乏,不知如何分配或者考虑各方利益,没办法分配的现状。某些西部省份放出来的路条几乎都不超过50MW,分割成20MW-30MW的小块,明显是为了照顾各方利益。如果从成本方面考虑,显然大电站更具优势。
Solarbe认为,路条作为稀缺资源,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存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虽然因为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的事情发生,但如果引导或者迫使其回到正轨,获取正常利润而非暴利才是能源局最应该做的。
路条困境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跟中央脱节的一种体现,甚至与政府是否清廉无关。长久以来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即使是招标制度,往往也是一纸空文,因为有各种办法让其它企业入围无门。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能源局增加编制,扩充人手,能够配合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这样不致使地方与中央工作脱节。
虽然社会上都在谈裁减冗员,但笔者真心认为能源局人手极度紧缺。根据2013年的资料,国家能源行政编制240名,分为十七个司,新能源又分风、光、生物质等,即使按照平均算下来,负责光伏的也不会超过5人。据Solarbe了解,很多工作都只能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甚至常要司长一个个打电话统计光伏电站建设的情况。如果在将权力下放的同时,增加中央统一管理力度,相信情况好得多。
很简单的一组数字能说明问题:目前省级能源局大多编制为30-40人之间,市一级能源局约20人,甚至有的县也设立了能源局,粗略估算15000人的队伍。即使其中1/10参与能源局制定政策并负责落实,也比目前这种“中央制定政策——地方政府学习”的模式更具主动性。信息不对称,是困扰着很多地方政府的问题。
当然,政府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期待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进一步重视,能够有一个更加合理的队伍编制来制定更合理地新能源发展策略并更有效地进行监督。
除Solarbe谈到的《杂谈路条和分布式光伏》一文,还推荐一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管彭澎的文章(光伏“路条”买卖乱象:分配是行政制),开发却是市场制很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