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SnO2表面存在大量的缺陷,包括氧空位和悬垂键。当它与钙钛矿相结合时,容易在界面处发生晶格失配,从而导致界面应力和钙钛矿膜下表面晶格畸变。所有这些问题都将极大地增加非辐射重组,并抑制有效的载流子收集/运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多功能钝化策略,可以同时钝化SnO2/钙钛矿界面两侧的表面缺陷。
基于此,中科院物理所李冬梅、孟庆波等人在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文,题为“Three-Dimensional (3-D) Fluoride Molecular Glue to Improve the SnO2/Perovskite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他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四氟硼酸钾(KBF4)和三氟甲磺酰胺(TFMSA)分子内氢键相互作用的三维分子胶(KBF4-TFMSA)。实现了25.8%的显著效率,迟滞可以忽略不计,稳定输出功率为25.0%,另外还获得了1 cm2器件的24.57%的认证效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KBF4-TFMSA可以与氧空位和SnO2中的欠配位Sn(IV)相互作用,同时FA+和BF4-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以及磺酰氧和K+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可以很好地固定FA+ (NH2-C=NH)和K+阳离子。从而增加了FAPbI3的晶粒尺寸,显著减少了界面缺陷,促进了载流子的提取/运输,从而提高了电池性能和优异的稳定性。非封装器件在连续照明(~100 mW cm-2) 1000小时的最大功率点(MPP)跟踪下可以保持91%的初始效率,并且在1000小时“双60”湿热稳定性测试(60°C和60%RH,相对湿度)后可以保持91%的初始效率。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