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十年来我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尚为19.42GW,而时至2023年底,这一数字已攀升至608.92GW,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8.88%,彰显出惊人的增长速度。光伏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至2023年4月,光伏已成功超越水电,跃居全国第二大电源。
技术革新与成本削减,是推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双轮驱动力。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持续攀升,加之发电成本的大幅削减,不仅巩固了其在低碳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在经济性上展现出强大吸引力。全产业链实现了快速而全面的发展,覆盖了从高纯度硅材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到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愈发强大。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光伏产品凭借其卓越竞争力,实现了出口量的显著增长。以光伏电池片为例,2023年我国光伏电池片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80%,出口量高达39.3GW,同比增长率高达65.5%,彰显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光伏行业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规模的持续扩张,更在于行业的深刻转型与升级。智能光伏与分布式光伏建筑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光伏与储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增长点。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预计到2025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将逼近1000GW大关,光伏发电将在中国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加核心与关键的角色。
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诞生于十年前行业深陷困境之际,始终坚守助力行业蜕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通过不懈努力,协会在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推广、行业标准制定与普及、政策倡议与市场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行业数据精准统计与分析、促进业内广泛交流与合作,以及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革新,强化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切实担当起引领产业前行的关键角色。
时至今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跃居光伏领域内最具权威性的组织之一,在光伏产业链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协会会员单位广泛覆盖了全国光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95%的多晶硅、98%的硅片、94%的电池片、97%的组件、95%的逆变器,以及80%的光伏设备、96%的封装胶膜、90%的背板等原材料与零部件的制造端产能;同时,也覆盖了全国超过60%的光伏电站开发、投资、设计、施工、运维服务等下游应用端市场。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等权威报告,已成为光伏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而其举办的“回顾展望会”及“光伏行业年度大会”等盛会,也已稳居光伏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列。
三、当前光伏行业发展正面临电力系统整合与供需平衡的双重挑战
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其在电力系统中的整合却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及高同时率(达80%)等特性,已成为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这些问题在电力供需平衡中尤为凸显,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造成显著影响。
随着光伏发电量的攀升,电力需求曲线逐渐展现出典型的“鸭子曲线”特征。正午时分,光伏发电的集中出力则在此时段形成显著的电价低谷区。随着光伏装机的迅速扩大,电力供应过剩会进一步加剧,使低谷电价更为陡峭甚至变成负电价,形成“峡谷曲线”。若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无法与光伏发电的增长相匹配,最终可能演变为在光伏有出力的全时段低谷价或负电价的“澡盆曲线”,即系统难以有效利用,电力供应过剩现象有可能长期持续。
这种电力供需失衡现象已对光伏行业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投资环境造成深远影响。投资者与项目开发商面临收益不确定性加剧的风险,因过剩的光伏电力可能无法得到充分应用,需以低价出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需支付存储费用。此外,电网为平衡供需需投入更多资源,包括增加储能设施、调整其他发电资源运行策略等。
四、关于光伏行业下一步需重点关注问题的思考
尽管未来光伏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依然是聚焦于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但当前在一些地区,如青海,度电成本已经降至极低的水平,每度电的成本仅为0.1元。在这种电价水平下,光伏系统效率提升还有成本下降给用户带来的感知并不明显。面对这种情况,光伏行业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战略调整。接下来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降本增效,而是如何将光伏技术更好地融入整个电力系统,解决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问题。
一是要加速推动光伏与储能技术的紧密融合。借助光储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光伏出力的时间分布,有效应对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挑战。在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同一个有力的杠杆,能够显著提升光伏发电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举例来说,假设某地区最高电力负荷达到1亿千瓦,当光伏装机容量攀升至1.5亿千瓦时,系统可能面临饱和状态,在午间光伏发电高峰会出现电力过剩和消纳难题。通过引入储能系统,在光伏发电高峰时段储存部分电能,待电力需求高峰时再行释放。不仅减轻了电网的压力,还使得光伏装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促进绿色电力的消费比例提升。
二是要强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示范与应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电力的即时存储与智能调度,旨在有效缓解电网的峰谷矛盾,降低输电成本,并提升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是构建未来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富集的区域,该模式能够显著缓解新能源发电的时空不匹配难题,促进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此外,通过广泛推广示范项目,不仅能激发市场的活力与创造力,还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身于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加速相关产业的技术迭代与升级,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成熟、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负荷密集区域构建高比例光伏的绿色电力园区。随着国家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负荷密集区域,如经济发达的城市以及工业园区等,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在这些地区开展高比例光伏的绿电园区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光伏发电在能源供应中的渗透率,进而推动整个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还可以吸引对清洁能源有高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提高地区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激发更多地区和企业对光伏发电及清洁能源的关注和投资,加速光伏源荷互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增强社会的绿色能源意识和参与度。
四是要积极推动配额机制向用户侧传导。配额制度的核心旨在创造对绿色电力的实质性需求,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以非化石能源中长期比重目标为依据,可以精准的测算出用户需要消纳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将消纳光伏等新能源的责任与义务直接与终端用户相关联,能够显著影响用户的能源消费模式,促使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低碳乃至零碳排放的能源选项,以满足其日常能源需求并遵守碳排放的严格限制。这种需求的增长将为清洁能源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广泛的投资和技术创新,从而加速产业技术的飞跃并降低相关成本。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