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3海上光伏系统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举办,西勘院、中国电建西北院新能源工程院总工程师惠星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
惠星表示,沿海各省 (市)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新增目标不低于西部各省,且沿海各省 (市) 已建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占比大,沿海各省土地资源稀缺,制约集中式光伏建设规模增长,因此加快建设海上新能源项目是沿海各省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由之路。
根据各省公开发布的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沿海省份总计沿海滩涂面积约2268.5万亩,考虑各类敏感因素及建设条件等制约因素,全国沿海滩涂光伏装机规模估算可达12680万千瓦,沿海各省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装机规模估算27200万千瓦。
下文为现场演讲实录整理:
海上光伏开发仍处于技术探索期,经验不足,目前已建成海上光伏电站均为规模较小实证电站,漂浮式海上光伏开发技术有待技术突破,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荷载、更高的成本压力,为海上光伏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海上光伏设计难点问题:
1、太阳能资源
结合项目所在地气象实测数据以及附近光伏电站实测数据分析,同时应考虑海洋环境对太阳辐照的影响;
2、气象、水文条件
应重点对潮汐、海流、波浪、海冰、泥沙、海水温度、盐度等与工程相关的海洋水文要素进行分析; 应考虑场区抗冰、防波浪等措施应考虑极端高水位、最大波高等对发电设备的影响;
3、工程地质条件
应优先选择海底地形较为平坦、无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域,考虑海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淤泥、流泥等对基础的影响;
4、立体化开发
根据地方政府相关要求落实海洋牧场等相关建设内容,距离岸边较近、靠近旅游开发区等场址应考虑景观设计。
固定式海上光伏系统设计应针对性基础资料,技术创新,多维融合:
1、海洋水文
先期开展海洋水文专题,明确项目设计参数,为针对性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2、场质勘查
尽早开展地勘工作,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3、极限风速
针对项目场址区,开展针对性的极限风速专题研究(及数值风洞);
4、技术创新
大跨度支架、海上光伏桩基、创新施工工艺、创新技术装备;
5、多维结合
电缆桥架与景观廊道结合、光伏与养殖渔业结合。
在海上光伏组件设备选型方面,应综合考虑海洋环境影响、发电效率、施工难度、成本经济性等因素,推荐采用高效组件,减少用海面积,减少海上作业工作量。需考虑海域使用成本、支架成本、风荷载、施工工期等因素,应综合成本经济性等各项因素,确定最佳倾角。
在海上光伏基础结构设计方面,需综合考虑海况条件、材料性能、施工运维等因素,确定分区分块精细化设计、形成大跨度支撑结构+钢桩方案;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大跨度索结构支架+桩基础方案;桩基础抗腐蚀、抗海冰、抗冲刷、抗撞击设计。
海上光伏支架单元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桩型、支架、施工船只、吊装等各类因素,考虑多方案比选确定;总体布置考虑抗灾害天气、施工安装、后期运维等因素进行比选确定,利用BIM技术实现各专业协同方案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此外,海光项目难点在于如何在密集桩基群的有限空间内调动各类资源,使资源投入与进度达到最佳匹配,以合理的工序有序的完成施工作业,缜密的施工部署尤为关键。
整体施工流程:打桩施工、上部结构吊装、变配电设备安装成梯队式流水作业,一组支架单元桩基沉桩完成后紧接着完成上部结构吊装工作。
码头施工布置:码头是海光项目施工的材料集中点和转运站,对项目的材料堆放、施工组织、船舶停靠以及施工效率至关重要。
口桩基精准定位:桩基础施工时,测量定位困难,桩基精准定位是”海光项目施工的关键问题。
在海上光伏的未来展望方面,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指导,注重科学规划,全局考虑、通盘布局,抢抓市场先机,争做全球海上光伏引领示范省;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加强能源主管部门与海事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电网公司等的统筹协调及统筹审批研究制定整体审批程序,指导开发企业整体推进。
三是带动装备制造产业,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配套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海上光伏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在用海补偿金、立体化开发模式、电力接入、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产业等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责任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