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21 15:12:58 作者:倪克
来源:索比光伏网
在光伏产业链中,组件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进入壁垒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尤其是2021年多数组件企业的巨额亏损,更加加重了这种印象。按照一般的商业逻辑,低进入壁垒的市场大多处于或者接近完全竞争状态,市场格局通常较为分散。不过令人疑惑的是,组件环节近些年的市场集中度却显著提升,CR5从2018年不足40%提升到2021年超过70%,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愈发稳固。那么,组件环节的进入壁垒真的低吗?组件生意到底好做吗?
| 组件环节的进入壁垒真的低吗?
组件环节最大的问题,首先在于当前对上下游均没有议价能力。具体而言,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环节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且受产能限制,目前掌控着行业内的利润分配权,组件环节属于被动接受方,2021年大多数采取聚焦战略的组件企业均出现了大幅亏损。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主要以“五大四小”等大型央国企为主,同时受到电价销售属于公共事业的影响,组件企业难以掌握定价权。
其次在于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以及稳定性不足。数据显示,CR6中只有阿特斯、隆基股份、晶科能源三家企业2018-2020年的平均毛利率超过20%,其它企业均在15%-20%之间。就毛利率的稳定性而言,只有隆基股份和天合光能保持稳定,其他企业均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对于以BG端业务为主且具有一定周期性特征的组件业务而言,不超过20%的毛利率水平显然吸引力不足。
此外,组件环节的投资回报率在主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也是最低的。根据近期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协鑫集成等企业的募投项目的数据来看,组件环节的IRR均值为16.75%,远低于电池片和硅片环节的22.19%和25.33%;而静态回收期均值组件为6.25年,电池片和硅片仅为5.31年和4.64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是行业中的头部企业,测算时对于未来的预期现金流入会相对较高,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实际的回报率肯定要更低。
不过,组件环节在供需两端的弱势地位以及盈利能力的缺失,却并未阻挡众多新玩家在“碳中和”背景下共分一杯羹的想法。2021年以来,钧达股份、星帅尔、华阳集团、金阳新能源、明阳智能、湖广实业、金刚玻璃、华润电力等企业纷纷宣布进军组件环节,这也使其成为光伏主产业链制造环节中产能规模最高的环节之一,2021年设计产能已经超过460GW。
究其原因,一是组件产能的投资强度偏低,数据显示,目前普通组件设备的投资额仅为0.6亿元/GW,而硅片和硅料则分别需要约3亿/GW和约8-10亿/万吨(约合3.3亿/GW);二是建设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6个月左右,而硅片和硅料分别达到12个月和18个月;三是产能爬坡周期短。
按照一般的商业思维,议价能力不足、利润空间有限、资本壁垒较低的市场一般都处于或接近完全竞争状态,市场格局较为分散。然而,组件环节的市场份额近些年却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根据索比咨询数据显示,CR5已经从2018年不足40%提升到2021年超过70%,且与其它企业拉开了显著的差距。显然,就市场格局而言,组件环节还是具有显著进入壁垒的。
参考其他资本壁垒较低、但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基本都会有显著的品牌和渠道壁垒的加持,否则就会陷入完全竞争态势,比如像服装(中高端)、家电等行业。虽然光伏行业属于BG端业务,但同样会产生销售行为,政企客户也同样是消费者,只是狭义上的消费者而已。
BG端业务虽然主要以招投标形式为主,但由于项目客单价高、决策流程冗长,企业并非简单的投标即可。在投标之前,需要销售人员与客户就产品性能、后期运维等细节进行深入的沟通,才有望最终胜出。这就需要组件厂商组建一定规模的销售队伍,并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对于偌大的海外市场而言,就更加需要覆盖全球的渠道网络与潜在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毕竟组件业务属于高卷入的消费行为,客户不可能轻易的做出消费决策。
结合头部企业的渠道布局来看,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企业均在全球主要市场设置了销售公司,能够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其他厂商虽然也有布局,但在渠道规模上还是明显落后的,这也是导致组件环节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说渠道规模决定了公司能够触及多少客户,那么品牌及产品,则决定了公司能够获得多少份额。虽然BG端业务在消费决策流程上多少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在严格的内部管理体系下,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性能是企业在招投标时能否胜出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进入央国企采购名录的基础)。此外,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2021年一线组件厂商的中标均价为1.767元/W,二三线品牌为1.665元/W,头部企业已经出现显著的品牌溢价。
由此可见,全球化的渠道布局,以及享誉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共同构筑了组件环节的进入壁垒。虽然目前跨界者众多,但他们并不会加剧组件环节的竞争强度,更不会改变市场格局。本质上,目前的组件市场跟服装行业类似,已经分为了中高端、中低端、集中式、分布式等诸多细分赛道,新入局者很难触及头部企业所在的主赛道。
| 组件生意好做吗?
除了营销层面的进入壁垒以外,在经营层面,组件环节也有着诸多门槛。2021年,受产业链上游产品价格暴涨影响,组件企业大多出现了大幅亏损。然而,也有像隆基股份、天合光能这样仍然保持盈利的企业。在不同财务表现的背后,其实是企业经营模式、经营策略以及经营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光伏行业在过往几十年的发展史中,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并且容易出现极端周期行情。其主要原因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的稳定性不足,受政策影响较大,而硅料环节的产能弹性较小。为了规避这种周期性特征,以隆基股份、晶澳科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纷纷选择“垂直一体化”战略,用议价能力较强、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硅片环节来留存利润。不过,这一战略的实行,本质上也提升了组件环节的进入壁垒,毕竟对于利润微薄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扩充产能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撑。
此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行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前提是企业的出货量要足够大,这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尤其是光伏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本质上是由需求不稳定造成的,在“碳中和”背景下,以及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未来光伏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将会逐步消失。届时,聚焦战略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步显现,出货量小的企业实行一体化战略的风险就会陡增。由此可见,经营模式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其实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除了经营模式以外,经营策略的选择也尤为重要。组件市场并非现货交易,在合同签署日和项目实施日会有大约几个月的间隔,受周期性特征影响,就导致了收入与成本的错配。这就意味着,当采购成本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必须就做出决策,到底是保份额,还是保利润。保份额意味着在采购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仍然要大量采购原材料,保持较高的开工率,同时不放弃低价订单;反之,则要降低开工率,并放弃低价订单。比如近期刚刚上市的晶科能源,其在过去几年中出货量一直排名第二甚至第一,但2021年因为科创板上市的原因,为了保持盈利能力的稳定而战略性的放弃了低价订单,排名也下滑到了第三。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他们在经营策略上具有调整的空间,同时受海外市场对高价组件接受度较高的影响,企业可以放弃部分低价的国内业务。然而,综合实力一般的企业,或者说新进入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只能选择如期履约,毕竟客户得罪不起,海外市场也触及不到。
此外,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比如对于原材料价格走势的判断,安全库存水平的选择等,都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稍有偏差,就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组件业务其实非常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并非只是建厂生产然后找客户那样简单,而相对复杂的经营逻辑也增加了对于上市企业真实业绩的判断难度。
| 写在最后
总有一种声音,说光伏是周期性行业。正如前文所述,在过去几十年里,的确如此。但随着在“碳中和”目标下市场需求逐步趋于稳定,硅料供给的不断提升,光伏行业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周期性特征也将逐步消退。届时,组件环节的盈利能力也将趋于稳定。在产业链上游环节竞争充分的情况下,组件环节凭借渠道优势,议价能力会显著提升,产业链利润也将逐步向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