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6 14:43:02 作者:倪克
来源:索比光伏网
“光伏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大、更薄、更高效率、更优性价比,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沈浩平
自2019年中环股份推出210大尺寸硅片(G12)以来,“尺寸之争”就成为了光伏行业热议的话题,光伏行业也分为了182和210两大阵营。不过,纵观光伏行业产品尺寸的历史沿革,以及G12对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所做出的贡献,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尺寸之争”,G12硅片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必然会成为引领光伏行业未来5-10年发展的主流技术。
| 光伏行业是一个由供给决定需求的行业,度电成本是决定行业兴衰的命脉
就行业属性而言,光伏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由供给决定需求的行业。由于目前光伏技术主要应用于发电领域,而电力行业属于公共事业,企业没有定价权,因此度电成本就成为了光伏发电能否替代火力发电的关键。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数据,就是光伏度电成本在2009-2020年间下降了87%,并且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平价上网,这也是今天光伏行业能够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的核心原因。
在成本下降了87%的背后,是光伏行业内数次技术路线的变革。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度电成本相对较低的光伏薄膜电池与多晶硅电池成为市场的主宰,在硅料价格疯涨的2005-2008年间,薄膜电池凭借性价比优势市占率一度大幅提升。后来随着硅料价格的暴跌,度电成本骤降的多晶硅电池凭借高效、耐用的特性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薄膜电池则逐渐被淘汰。2015年,随着“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正式实行,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度电成本不占优势的单晶技术路线迎来了发展契机。随后,在隆基股份的引领下,RCZ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PERC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单晶技术路线的成本大幅下降,并完成了对多晶技术路线的替代,成为了目前市场的主流。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价格已经达到0.35元/W(数据来源:央视财经),基本实现了平价上网。不过,光伏行业的“降本增效”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早在去年11月份,财政部就下达了2022年风光、生物质的补助资金预算,其中光伏发电补助高达22.8亿元;同时,目前仍有20多个省市政府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也就是说,光伏行业仍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目前我们只是基本实现了发电侧的平价上网。此外,光伏发电由于稳定性差,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未来若想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配套建设储能电站。如果光伏度电成本能够持续下降,那么光伏电站投资者将有更多的资金去支撑储能电站的建设。
由此可见,光伏行业今日的繁荣,主要源自于持续的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度电成本的下降。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光伏行业并未实现用户侧的平价上网,配套设施也有待完善,未来仍需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支撑行业发展。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光能杯”活动的演讲中,沈浩平直言不讳的指出,“光伏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大、更薄、更高效率、更优性价比,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由供给决定需求的光伏行业而言,降本增效、平价上网才是行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 助力光伏行业“降本增效”的210大尺寸硅片,却备受质疑
遥想2019年中环股份推出G12时,行业内质疑声肆起,良率问题、下游产业链配套问题、运输问题等负面报道屡现报端。即使是在210产业链大放异彩的2021年,仍有诸多质疑的声音,其中不乏行业内的知名人士。不过,正如沈浩平所言,光伏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纵观过去几十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史,所有实现“降本增效”的新兴技术在短短几年内便颠覆了传统技术,更大、更薄、更高效率、更优性价比的大尺寸硅片也不例外。
回首光伏硅片尺寸的变迁史,其实也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硅片尺寸从最初的5英寸,逐步发展到后来的6英寸和8英寸,直至中环股份推出的12英寸。像我们所熟知的M2、M6等产品便属于8英寸的范畴,而M10则是在8英寸的基础上升级而来。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在之前数次的硅片尺寸变革中,是否也遭遇了210尺寸如此多的质疑声呢?是否也出现了所谓“尺寸之争”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呢?
其实,210尺寸的出现不过是大势所趋而已,只是在技术和产能层面的进入壁垒,对既得利益者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本质上,光伏硅片尺寸的不断变迁主要受到半导体行业晶圆尺寸变化的影响,G12即是中环股份将半导体的12英寸拉晶技术应用于光伏行业的产物,其实早在2005年开始,12英寸便已经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流尺寸。中环股份之所以能够率先推出210尺寸,主要原因在于其以半导体业务起家,在该领域拥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半导体技术在光伏行业的应用,其实也是一种“降维打击”。尤其是在拉晶环节的热场控制和提拉工艺上具有显著的技术壁垒,没有半导体生产经验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中环股份的良率和生产成本水平。
| 210大尺寸硅片能够显著降低产业链成本,相比于182尺寸在降本增效上优势显著
用沈浩平的话讲,12英寸硅片本质上是一项平台技术,它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客制化生产,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大、更薄、更高效率以及更优性价比的硅片产品,属于工业4.0的范畴。210尺寸的推出,不仅推动了光伏产业的降本增效,更是对硅片生产技术的一次彻底颠覆。
相比于传统尺寸的生产方式,210尺寸在生产过程中凭借更大的截面尺寸能够有效提升单次拉晶数量和切片数量,单位能耗和单位折旧显著下降。依托工业4.0的智能制造优势,中环股份的人均效率、产品良率、原材料损耗等核心指标显著改善。2021H1,公司单台月产相对于2020年末提升16%,单位产品硅料消耗同比2020H1下降近2%,单台月产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
同时,智能化的生产工艺能够将硅片切的更薄,从而降低硅耗。根据中环股份披露的数据,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大约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目前,中环股份的最薄切片厚度已经达到140μm,而根据CPIA的数据,2021年P型硅片和N型硅片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5μm和160μm。
除了能够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外,210尺寸同样能够推动产业链下游各个环节的“降本增效”。对于电池片企业而言,210尺寸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出更高功率的电池片,继而有效降低单位能耗和单位折旧;对于组件厂商而言,210尺寸除了能够降低单位能耗和单位折旧外,还能够实现更高的组件功率与封装密度,降低单瓦辅材的耗量;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者而言,210尺寸的功率更高,能够降低支架、桩基、电缆、桥架等BOS成本,继而推动度电成本的下降并提升项目的IRR水平。
具体到数据上,210尺寸相比于182尺寸单片功率由约7.53GW提升到约10.05GW。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在生产环节,210尺寸相比于182尺寸能够降低约5.16分/W的生产成本;在电池片环节和组件环节大约能够降低2.51分/W和1.8分/W的非硅成本;在系统环节能够降低BOS成本约1.1分/W;生产叠加系统环节成本降幅约为6.28分/W。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视角审视硅片尺寸变化的原因,还是从现时角度分析210大尺寸硅片对于产业链降本增效的推动,都证明了大尺寸、薄片化是光伏行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由之路。由于半导体行业的18英寸晶圆受到热场尺寸、拉晶工艺、破片率、综合成本较高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难以取代目前主流的12英寸。这意味着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未来5-10年12英寸硅片大概率将成为极限尺寸。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