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与‘数字中国’的目标下,中国能源行业‘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风电行业也不例外。”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表示,“但实际上,零碳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过去5-10年的实践,零碳解决方案的背后其实有很多挑战。”
今年以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零碳”已经成为了业界高频词。“零碳”目标究竟要如何达成?新能源企业又将如何成为零碳目标的“领路人”?
降碳目标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行动方案》及《意见》一再提到“新能源”“创新”等关键词,4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进程,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品的自主替代,同时也聚焦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要,新设一批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在业内看来,降碳目标给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进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家企业都推出了非常多的新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比较集中的时间段。” 曹志刚指出,“在市场端给技术创新带来新推动力的同时,金风科技也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来塑造差异化竞争力。”
在曹志刚看来,要在未来市场发展中提高企业竞争力,“软实力”必不可少。“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去探寻边界,不断去探寻极限,而这正是我们的创新源动力。以提升风电场发电量为例。在过去30年里,业界对风资源的认知始终是一大难题,相信在未来几十年依旧是难题。但如果能够将描述风的参数,如平均风速、空气密度、湍流等数据还原成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到载荷模型,再到控制策略的调整和控制,认知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反过来,这一认知就能够体现在在硬件设计上。这时候可能不是单纯的比风机谁高、谁长、谁轻、谁重,而是发电能力的竞争。”
“一体化”是实现零碳的关键路径
起始于风,却也不止于风。金风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商,要实现零碳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只是开始。
曹志刚表示:“早在‘十三五’期间,金风科技就开始做碳减排的工作。2010年,金风科技就开始做智能微网技术。在2017年,金风科技和工信部一起联合做了绿色供应链的示范项目。在绿色产业链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做到的最高比例是5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和光伏。”
但这远没有达到零碳目标。在曹志刚看来,“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正是实现零碳愿景的关键。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是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符合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建设方向,有助于促进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也将提高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自主贡献度,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每一个低碳或零碳园区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果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主力能源,首先要保障自己小组网的稳定性,其次是要保证整个园区或者整个企业在大电网结构下的稳定性,考虑他们会对大电网产生什么影响。”曹志刚指出。
对于金风科技来说,北京亦庄智慧园区便是其“源网荷储”一体化实现突破的一大成果。据介绍,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尤其在智能微网方面,园区通过部署0.48万千瓦分散式风电、0.1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和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在2020年实现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50%。
实现零碳目标,降低运营降本
据介绍,目前,金风科技已经先后助力三个园区实现“碳中和”。对于碳中和路径,金风科技称,到2022年,推动金风科技所管理运营的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主要供应商生产金风产品绿电使用比例达到100%;到2040年,力争做到金风产品所有材料都100%可回收。
在曹志刚看来, 如果每一个企业实现碳中和,然后这些企业集群做到一个园区实现碳中和,之后多个园区集合起来做到一个城市实现碳中和,最后所有省市、整个国家也就都能够实现碳中和。
要实现远大的目标,也离不开成本投入。面对业界对于碳中和园区是否具备经济性的质疑,曹志刚给出了回复。
“这个答案是明确的,碳中和智慧园区是切实可行的。在碳中和之路上,金风科技坚定的认为,只要成为行动者,也终会成为受益者。以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为例,如果全部使用电量购自电网,每年电费可达1007万元;而在风光储联合优化运行,同时参加售电交易和京津冀辅助服务市场的情况下,园区直购电费仅为549万元,电费节约成本非常可观。一方面,我们落地了很多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的措施,另一方面,金风科技通过对于能源的精准预测和精细化管理,从实质上实现能源成本的下降。”曹志刚表示。
曹志刚指出,经过20余年的探索,金风科技已经走出了一条以“绿能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碳中和共同体”为支撑的实践路径,并通过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引领行业内外的低碳转型、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在零碳背景下,金风科技将采取以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提供不同场景特征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推动能源转型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翼齐飞。
责任编辑:周末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3月1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意见指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配电网分布式新能源源网荷储协同发展2月29日至3月2日,晶澳智慧能源强势登陆第十九届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山东)新能源与储能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济南光伏展”)。晶澳兴家五大户用创新方案、储能产品及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零碳创新解决方案和工商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精彩内容云集山东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DT08展位,吸引到大量参展观众纷纷驻足咨询了解。
晶澳智慧能源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2024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伙伴大会在深圳盛大举行。此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伙伴、产业组织以及媒体等2000多人现场参会,结合线上共近万人参会,共同探讨和展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华为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华为数字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2023年,我国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据监测,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分类别看,常规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2.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8.5%、13.6%、22.5%。
太阳能发电源网荷储一体化2月21日,以“推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青海“新春第一会”在西宁召开,这次大会是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青海省全省性会议,不仅是2024年全省工作动员令,更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冲锋号!大会表彰了青海省50家优秀民营企业、4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其中,天合光能(青海)晶硅有限公司获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天合光能全球产品副总裁兼青海大基地负责人仝斌受邀参会并领奖。
天合光能清洁能源产业零碳产品近日,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中国石油管道局为海泰新能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的咨询设计服务与技术支持,推动氢气长输管道的快速建设。
海泰新能零碳能源光伏近日,昆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公示,文件指出,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技术、新能源加储能构网型技术、发供用高比例绿色能源示范园(区)、村镇新能源微能网等示范,对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
绿色低碳产业光伏电池技术近零碳工厂2月17日下午,总投资40亿元的中信博新能源总部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苏州昆山,第一时间抓落实、抓执行、抓见效,让新型工业化之“机”更好转化为昆山高质量发展之“势”,吹响了奋力实现“开门红”“全年进”的号角。
中信博新能源零碳解决方案光伏产业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21〕25号),为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有序建设,现将2024年1月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公布如下。
光伏发电新能源并网消纳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讲述2023年履职故事,畅谈2024年政协提案、履职规划。文章在人民政协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刊登。
中国能建宋海良新能源产业2月28日,晶澳科技与船公司CMA合作宣言签署仪式暨2023年优秀供应商颁奖仪式在CMA上海总部举行。晶澳科技联席执行总裁李守卫、达飞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道夫·萨德等出席会议。
晶澳科技新能源发电3月1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意见指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配电网分布式新能源源网荷储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