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1-06-25 15:48:37 作者:光伏扫地僧(夏爱民)
来源:索比光伏网
第二节 后起之秀之西德 李斯特俾斯麦助力统一 社会市场经济重建奇迹
进入光伏春秋时期,德国很快成为后期之秀,并成为日后的主流和领导者之一。这本身也与德国自身的民族素质、国家战略和经济基础和发展道路很有关系。
一、 十九世纪之前德意志四分五裂任人蹂躏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二、 十九世纪统一第一步经济先行建立关税同盟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的中部崛起。战败后的法国交还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
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也许就在于它的复杂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仑虽然加重了这片土地的屈辱,但是拿破仑却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推动者。他用武力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的封建秩序,并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德意志人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引导下,开始寻求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国家。罗伊特林根是德国南部一座美丽安静的小城,两百多年来,小城一直享受着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带来的荣耀。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被认为是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这种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在人们还习惯于用战争来解决国家问题的19世纪,李斯特的想法显然有些超前。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这既是一个经济学家的独到眼光,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提出这个设想的现实原因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这些关税一方面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贸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李斯特认为如果当时落后的德国要发展,要达到当时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消除这些内部关税,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可能。李斯特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为此,他四处游说。但是很多小邦国都将他驱逐出境,德意志邦联的第二大邦国奥地利,称他为“最危险的煽动者”。因为,各个邦国都不想取消关税这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李斯特身体虚弱,在很长的时间里,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助手。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脚步。十多年的时间,李斯特几乎跑遍了所有邦国,最终,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缓缓汇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
建立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它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从长远来看,它也是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前提。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的德国统一的领导者,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关税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然贫困。1846年,在儿子病故的打击下,贫病交加的李斯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他寄托着无限憧憬的德意志。李斯特带着遗憾离开,历史却没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各个邦国已经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
这种经济统一经验,也成为二战后德法率先建立煤钢联合体到后来的欧共体以及再后来的欧盟,促使欧盟乃至欧洲一步一步统一的历史样本。这也成为今日之中国努力实现大陆与港澳乃至台湾进行经济联合促进经济融合为民族一统打基础的又一个样本。此为后话。
三、 统一之路第二步军事为主外交先行
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两年后,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于是,各邦国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但是,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招回。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一没有能够实现;第二个后果,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所以说,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 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失败了,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那就是俾斯麦。在德国统一的历史中,他的演出更是有声有色,以至于成为后发国家的首相们纷纷效仿的榜样。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曾经跋涉万里前来德国拜访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任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为“东洋俾斯麦”。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麦,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当时,俾斯麦在他的讲话里强调: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实现统一,就是通过增强军队的力量这一政策,利用军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议会当中的多数表决。利用军队的帮助,是普鲁士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历史上,普鲁士就曾因军队数量众多而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认为,像1848年那样的议会民主方式无法实现国家统一。在他的主导下,普鲁士采取了近乎独裁的统治方式。议会多次被解散,国王成为普鲁士军队的最高统帅。但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并不鲁莽,他清醒地知道,一个新生的德国必将对原有的大国形成冲击。欧洲政治地图正如一个棋局,俾斯麦要将列强当成一个个棋子,小心翼翼地反复掂量,在夹缝中寻找机会。俾斯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游戏者,不是赌徒,而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有历史感的人。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俾斯麦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他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
在俾斯麦看来,历史从来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没有任何国家不可以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俾斯麦始终把普鲁士视作一个强大的国家,另外,他也一直在努力试探,这点非常重要,把政治理解为“可操作的艺术”。在此基础之上去获知欧洲其他大国会如何看待德国的统一。
历史是如此的惊人的相似。一百多年后,另外一位“首相”——西德前总理科尔运作类似策略从经济和外交入手,最终实现了东西德的历史性统一,为今天统一强大的德国乃至欧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在世界的东方的亚洲,有长期分裂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南北朝鲜与韩国,伴随中国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和与港澳台的经济融合,人们可以预测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可能看到大中国的统一,胡温时代的两岸经济合作交流协议或许就是第一步,习李时代两岸和平协议的商谈和签署可能是第二步。这些只是题外话。
四、 统一之路第三步战胜内部和外部阻力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后,俾斯麦终于可以实践他的铁血誓言了。 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败了北方强敌丹麦。对于这场战争,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带着毒药走向战场。最终,普鲁士取得巨大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志邦联。俾斯麦拍着桌子大叫,我把他们全都打败了,全部!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郊外,法国皇帝兵败被俘。德国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1871年1月18日,法国巴黎炮声隆隆,20公里外的凡尔赛宫镜厅却一片庄严肃穆。在这些为炫耀法国君主的风采而设置的镜子里,出现了众多普鲁士人的身影。这一天,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这一年,距离拿破仑进入勃兰登堡门整整65年。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出现了。经过近七十年的艰苦追求,德意志人建立起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个欧洲列强始终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将会给欧洲带来什么?
这也提醒我们,中国要统一,除了经济、外交的努力和准备外,军事实力的建设和必要时候的与阻碍中国统一的内部和外部阻力作出战斗或战斗的准备是必要的。诚如老祖宗孙子所言,上兵伐谋。兵,国之重器,用兵不可不察。对于可能阻碍中国统一的台湾内部力量和周边力量,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力量的部署和准备,并且要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综合战略优势。这样也可尽可能避免兵戎相见,但如对方不惜鱼死网破,我们也不的不考虑在作出战略性部署和牺牲的基础上,给对手予以致命打击,使其对中国统一的意志和部署望而生畏,主动退让。此为题外话。
五、 德国统一强大基础之一为强大国民教育
德国姗姗来迟,结果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才特尔镇位于德国最北部,临近丹麦。180年前,这里是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村。今天的才特尔小学依然是小镇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 那里有一张1820年讲授自然课时所使用的挂图,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小学实验室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张课程表记录了当时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
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校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罚款登记簿。我们这里看到的是1845年6月份登记的才特尔镇学校,学生上个月缺课登记情况,比如第16号学生,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旺肯,这个学生在5月份里面缺了13天的课,为此他父亲要付39个银币的罚款。
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德国大学的科学家,都把自己视作“德意志科学家”。这一概念的意义,正如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所说:科学家出于自我意志,献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置之度外。这一献身精神是德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在德国,教育、哲学和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出现在德国,成为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榜样,例如由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德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科学、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
这也今日世界各国强盛的基础和经验,德国如此,日本、美国如此,今日之中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一个世界的农民工,发展出自身的工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流回来,中国企业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尤其是中国的海归知识分子们和海归企业、管理、投资、金融精英集团的整体回归,开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融合世界最新资源和模式的中国企业、产业和产经金融体系,这将成为中国走过过去三十年引进来的低端加工业之后的走向去走向世界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基础。光伏产业、新能源以及其他一些新兴产业基本如此。这提醒我们要持久正确的坚持这一道路,而不要因为金融危机,西方双反和尚德等企业短期的挫折而放弃这一道路的开创和进一步开拓。
六、 德国统一强大基础之一为政府发挥作用
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由此给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当世人以惊羡的眼光审视急速崛起的德意志时,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支撑起所有这一切的,是德国统一后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创造这一和平环境的,正是帝国的领航员俾斯麦。他为这个曾经被欧洲列强不断遏制的国家,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俾斯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的政治家。虽然他当时同意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却不同意把军队用来扩张国家的领土。也就是说,虽然俾斯麦希望德国成为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强国,但是它应该负责保证整个欧洲的和平,避免出现拿破仑时代的动荡,结果只是毁灭了各个国家,毒化了各国之间的关系。
俾斯麦的国家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解决英国自由经济的弊端,不仅在战后的德国被沿用,也被美国、日本等世界强国所采用。这也必须成为要强大之中国需要学习借鉴。给民众经济的自由,但给予被过度剥削和不确定的社会福利保障也是前提。正如,建好游泳池,架好救生台,给民众游泳圈,教会其游泳的本领,那才是让民众下海自由游泳发挥经济自由的好处,消除其弊端的可能最佳措施,而非其他。这些也是题外话,但用于光伏产业也可以借鉴。那就是政府要扶持产业和企业创新,而不是直接出资自己干,也不要出资鼓励企业上产能,形成今天光伏产业政府作用的缺位、越位和实际的不到位。
七、 德国军国主义让本国和世界生灵涂炭
但是,这位力主保持欧洲各国平衡的领航员渐渐老了。作于1890年的一幅漫画,表现的是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皇帝全面执掌德意志帝国的一幕。漫画记录的正是德国国家战略的转折点。此刻,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一个始终令欧洲大国担心的德意志,已经开始散发出令人不安的气息,担心正在成为现实。威廉二世上台执政之后,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俾斯麦的对内、对外政策。因为,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德国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当时的德国不可能,或者说,不存在走向民主、议会道路的可能。还有一个局面呢,就是当时德国的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很快,它先进的工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两个东西的紧密结合,就使得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国。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当时非常嚣张地叫嚷,所谓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的民族的。
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后所发的第一个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他宣称:“我和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给我们和平还是风暴,我们都将站在一起”, 普鲁士传统中固有的、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被强化的军国主义,被威廉二世再次召了回来。德国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征程。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在今天柏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保留着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教堂前方矗立着一座钢铁雕塑,雕塑名为柏林。分裂与统一,德国历史中一再上演的剧情,无声地凝固在这座静默的雕塑中。
二战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历史仿佛回到了起点,那个沉重的命题再次摆在德国人面前: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必须再次做出回答。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强势崛起均是如此。也对一战和二战中的好战国是一个历史的明鉴。今日之中国要建立强大的军事,但这种军事是战略平衡,均势或战略威慑的优势,而非强兵黩武的祸根。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这里我们不得不顺便提及欧洲人对希特勒、墨索里尼等轴心国不同的文化,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们作为犯错者愿意承认犯错,并且希望得到主的宽恕,而被侵害者也以主的意志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考验和磨难,愿意在主面前,接受犯错者的宽恕,从而获得主的保佑和恩赐。
这与亚太文化可能截然不同。亚太文化讲究尊崇祖先、为尊者讳和错误隐私羞耻刻意忘记的文化。正如中国人可能不记得我们的祖先各代曾经给周边各国带来的战争,生灵涂炭一样,日本人也一样想忘记和抹杀这一切,同时弘扬其领袖和军人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哪怕是错误的牺牲。这也是日本靖国神社文化的根源和最近安倍晋三祭拜靖国神社的根由。我们可以愤慨,但更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件。空调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振兴中华,实现祖辈努力的中国梦,更用实力让日本及世界各国向中国致敬。
中国的光伏产业的进步就是这样的努力之一,记得笔者2008年访问日本时,提及尚德并购日本MSK以及尚德跃居世界第三,日本民众还是既比较震惊也比较尊重的,更要一些机构曾私下建议我们更多更大的与日本光伏企业和产业合作,处于发展一步一步来的战略布局,我们选择了先消化MSK,总结经验再说。
八、 二战后一片废墟的德国一分为二各自发展
战败的德国,经济完全崩溃,国土四分五裂,国民精神一蹶不振。纳粹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同样是极其深重的。战争结束时,德国有550 万人死亡,1500 万人流离失所,仅西占区就有200 万伤残人。柏林、法兰克福、汉堡、科隆等城市已成废墟。铁路毁坏殆尽,运输中断,内河航运瘫痪、远洋船队被战胜国全部没收。国家基础设施如桥梁、工矿企业、水电设施等,大部分都在战争中炸毁。钢和煤的产量,分别只有战前的5%和10%。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奇缺。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国家公债已达4150 亿马克。十多年的纳粹统治,使德国人民深受欺骗,战败如梦惊醒,面对破碎的家园和多国分割占领,幻灭消沉的心理使德国民众经受着炼狱般的考验。战后最初几年,德国的恢复与重建,是在占领当局的完全控制下进行的。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原则,战败的德国将被分割成四块占领区,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别占领。1945 年6 月5 日,苏美英法发表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宣布设立由四国派员参加的盟国管制委员会,负责共管事宜。该声明强调指出,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事实上,由于苏联与美英等国的关系随战争临近结束而日渐恶化,遂使共管徒具其表。不仅如此,各占领国政府对战后德国的处置与发展的政策分歧甚深,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1946 年7 月20 日,美国首先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遭到苏联拒绝。法国也反应冷淡,但英国积极附议,美英便于1947 年元旦合并占领区,建立了“双占区”。1948 年春,法国加入,组成了“三占区”即“西占区”。美国等在西占区内,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致。与此同时,苏联在苏占区也实施了政治经济改革,并于1947 年12 月6日召开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德国分裂的趋势加强了。
1949 年5 月8 日,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新宪法草案,5 月12 日,这个宪法草案得到占领当局批准,成为正式宪法。5 月23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成立,首都设在波恩。在8 月14 日的联邦议院选举中,基督教民主联盟成为第一大党。9 月7 日,联邦议会成立,选举自由人士特奥多尔·豪斯为联邦总统。9 月15 日,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康纳德·阿登纳为联邦总理。
在苏占区,1949 年5 月15 日进行了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选举产生的德国人民委员会于9 月改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人民议院,10 月7 日它宣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并通过了新宪法。至此,德国战后的分裂终成定局,在欧洲出现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九、 西德启动社会市场经济改革
西占区占领当局最初实行的是管制经济,在对德实施民主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瓦解法西斯的中央统治经济,一方面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的改革,促使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完成了模式转轨,走上战后高速发展道路。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战前,艾哈德持新自由主义学派观点,战争期间,他参加过反对希特勒的斗争,战后,他被占领当局委派到故乡菲尔特主管经济工作,继而升任巴伐利亚经济部长,1948 年又被任命为双占区经济管理局局长。艾哈德结合德国实际,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采用米勒- 阿尔马克教授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米勒- 阿尔马克解释其“社会市场经济”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并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
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政策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经济发展,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保证价格稳定,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改革首先从整顿货币体系入手,在以“捕当猎犬”为代号的行动中,从美国运进重500 吨的总值为57 亿马克的新钞,于1948 年6 月19日晚开始了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而取消配给,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以减税为内容的税收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改革期间,德国经济充满了风险与危机,其间,新政府能顺利渡过难关,美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马歇尔计划,1948—1952 年间,美国援德资金达16 亿美元。若加上优惠贷款,美援总数约为 36 亿美元。这为联邦德国解决了一系列诸如外汇短缺、生产资金不足等紧迫问题。美援还为稳定过渡时期的社会心理发挥了重要影响。1952 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
在1952—1965 年的13 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到60 年代初,这两项指标的绝对数额均已超过英国和法国。至1970 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 年提高了6 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这13 年中,联邦德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平均高达7.9%,均高于美、英、法三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超过美、英、法三国,仅低于日本。
高速发展的工业,促进外贸连年顺差,极大地改善了国际收支地位,黄金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联邦德国的绝对国力空前增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消费物价的年上涨率却保持着2.9%的低水平,用它衡量的通货膨胀率长期呈“爬行式”状态。失业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由于社会经济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大量引进劳务的局面。由此,联邦德国的政治与社会呈长期比较安定的状态,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十、 西德再次打造德国奇迹绝非偶然
促成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因素较为复杂,但一些基本因素是很明显的。从政治角度看,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纵观战后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这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一是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促使联邦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三是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1950 年至 1965 年的 16 年间,投资总额达9 332 亿马克,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四是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五是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
西德的再次与日本的崛起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点。首先是政治稳定,军事上基本不需要担心,也不需要太多的操心和资源投入,这与中国大为不同。中国经历长达二十年的战乱后,迫切需要启动减税免赋的经济建设。可惜斯大林和金日成主动发动的朝鲜统一的内战却将中国引入战争,使得中国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和包袱,这也成为中国建国后三十年一直笼罩在帝国主义第三次世界大战等的军事阴影下,没有精力、也无资源去投身经济建设。直到七十年代,毛泽东抓住美苏争霸的需求,实现从一边倒被打压到三国杀的两边平衡,两边争取主动。这为中国获得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期的国际大环境,这为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启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打下了政治、外交和战略基础。之后,中共积极精力和资源发展经济,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的经验,尤其德国经验,发展类似的有政府作用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德国、日本式的战后重建的三十年经济重建和起飞的奇迹,并且正在谋求战略转型,实现第二轮的经济腾飞。
中国二十一世纪初抓住战略机遇发展起以南有无锡尚德,北有英利的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助推中国经济起飞和未来第二轮的经济腾飞。
在中国关键的战略转型期,我们需要借助军事重建和强大来保证中国新的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扫除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经济腾飞的外部战略遏制、军事干扰和内部统一等的障碍,形成经济、军事建设的良性互动,打造强大自信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国梦。
十一、 德国大力发展光伏也很顺其自然
在美苏相继发展光伏,助力人造卫星上天的情况下,德国也开始了自身的光伏技术研究,最初也是发展航天光伏。这也成为日后德国发展民用光伏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而德国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科学家素质,快速复苏腾飞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也为这一切打下了国际、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基础。
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能够成为世界光伏研究的泰山北斗和光伏北少林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