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仅次于发电行业的高碳排放行业,钢铁行业如今也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近两年来,全球多国的钢铁企业纷纷宣布了各自的减碳目标,钢铁行业由此加速进入“绿色转型时代”。
“绿氢”或成钢铁业减排“利器”
日前,德国钢铁制造商Salzgitter宣布,将与德国电力企业E.ON以及化工巨头林德合作建设风电制氢项目Wind H2,逐步利用“绿氢”替代钢铁生产中目前广泛使用的焦炭,进而帮助该公司实现2050年减排目标。
根据Wind H2项目的规划,E.ON旗下子公司Avacon将在Salzgitter钢铁厂附近建设一座30兆瓦的小型风电场,利用风电制氢为钢铁厂提供所需要的氢气。这一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可达5000万欧元,投产后每小时可出产450立方米氢气。
据了解,目前,全球大部分钢铁厂都采用焦炭来炼钢,这种方法碳排放量较大。而Wind H2项目计划利用“绿氢”逐步替代铁矿石冶炼过程中所需的焦炭,通过这种方法,预计到2050年,该公司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95%以上。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除发电行业外,钢铁行业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工业领域,每年的碳排放量占全球化石能源直接排放总量的7%-9%。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则显示,钢铁行业每年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高达26亿吨,这一庞大的数字甚至超过了2019年水泥以及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的总和。另外,钢铁行业也是“最大的耗煤工业领域”,近年来,作为碳密集型产业的钢铁业也遭到了更加严格的审查。
在此情况下,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Salzgitter公司首席执行官Heinz Fuhrmann表示:“从技术上我们能够利用氢气显著降低钢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最新合作的这一项目也是钢铁制造业走向‘气候友好’的重要一步。”
E.ON首席执行官Johannes Teyssen也指出,“绿氢”可以成为向替代能源过渡的“基石”,这也将对脱碳工业、交通和电力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事实上,在钢铁行业中,氢气已经是广泛使用的还原性气体,但目前使用的氢气主要来自于天然气或煤炭,也就是所谓的“灰氢”。在业内看来,要实现气候目标,势必要改变这种现状,更多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制得的“绿氢”。
“绿色炼钢”风行多国
在各国中长期气候目标的压力下,正如油气企业积极谋求低碳转型一样,全球的钢铁巨头也纷纷开始了行动。
总部位于卢森堡的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早在2019年就宣布了“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在随后的一年多里,该公司陆续推出钢铁减碳计划,表示将利用生物质生产焦煤并利用碳捕捉的方式减少碳排放。该公司表示,到2022年底,有望向市场推出60万吨“绿色钢铁”。
去年8月,德国最大钢铁公司Thyssenkrupp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减排30%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此外,该公司还宣布,将制造“零碳钢铁”,计划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得的氢气替代焦炭来炼钢,在2025年前确保每年“绿色钢铁”的产量能够达到40万吨,到2030年,每年“绿色钢铁”的产量将达到300万吨。
今年1月,我国宝武钢铁集团也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表示将“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该公司还计划在今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
巨额投资必不可少
根据IEA发布的预测,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包括水泥、钢铁以及化工等重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需在当前基础上降低至少50%。在业内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远不止是效率提升以及技术革新,大量的成本投入是转型关键。
《金融时报》撰文称,目前,全球钢铁行业每年的产能大约在20亿吨,要彻底改变该行业的排放量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投资规模很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级别。但长期以来,钢铁行业都面临着供应过剩以及盈利不佳的状况,如此高额的资金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将是一大难题。
此前,安赛乐米塔尔曾预测称,如果要按照欧盟提出的气候目标完成该公司在欧洲大陆上的“脱碳”工作,所需的投资额将高达150亿-400亿欧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Lakshmi Mittal表示,相应低碳排技术的提升都将增加钢铁制造的成本,钢铁消费者也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金融时报》援引瑞典钢铁企业SSAB首席技术官Martin Pei的话称:“钢铁是当前工业及经济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实现《巴黎协定》中制定的气候目标,仅仅提高炼钢效率远远不够,业内还需要真正具有突破性的低碳技术。”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