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共计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速“硅片+电池片+组件”或“电池片+组件”的垂直一体化布局。
1月19日,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和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就公司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投资建设年产15吉瓦单晶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2019年以来,光伏产业扩产“闸门”开启,制造端企业纷纷宣布新建产线。即使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趋势仍得以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和此前不同,这些扩产计划呈现出垂直一体化发展趋向,分别兼顾了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以期补齐短板。
加速扩产能
上述项目是隆基股份今年宣布的第一项扩产计划。根据投资协议,在15吉瓦单晶电池项目投产后1年内,将启动年产15吉瓦单晶组件项目建设。这意味着,隆基将持续扩大电池片、组件产能,加之其硅片产业优势,基本覆盖了光伏产业链主要制造环节,自产自销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共计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除了隆基股份以外,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等行业内知名企业都在近两年宣布了大规模扩产计划,加速“硅片+电池片+组件”或“电池片+组件”的垂直一体化布局。
这一趋势和硅料市场阶段性不平衡有关。作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光伏供应链主要环节关联度高。2020年,国内硅料供不应求,迎来涨价潮,导致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也随之上扬,价格战愈演愈烈。
国内一组件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件企业在这次涨价潮中所受的压迫较此前更加明显,一方面硅片和电池片企业提价,另一方面部分下游EPC企业暂缓组件采购,这促使企业开始提高自身垂直一体化布局。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为吸取经验教训,企业开始形成打造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以期减少未来类似事件的影响。
降本新选择
市场研究机构安信电新认为,2021年将是电池片和组件环节集中度提升的关键年份,业内企业希望通过激进的扩产计划构建更强大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通过垂直一体化竞争战略,拉开成本差距、扩大成本端竞争优势将成为龙头企业攫取市场份额的首选。
在安信电新看来,从当前时点看,除电池片环节仍有新一轮较大的技术迭代动力外,光伏主产业链各细分子行业技术迭代基本接近尾声,目前尚未看到足以颠覆整个行业的技术路线,后续预计主要以工艺改良为主,行业后发优势将愈发不明显。
同时,单一环节成本下降空间也十分有限,在此情况下,垂直一体化成为降本的有效途径。据测算,在当前产业链价格下,“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16元/瓦左右,“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05元/瓦左右,仅有组件环节的企业基本不盈利,处于略微亏损状态,垂直一体化组件龙头的成本和盈利能力优势非常明显。
硅料难被一体化
虽然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仅存在于制造端中下游,上游硅料还鲜少有人涉及。
安信电新指出,由于属性差异较大,硅料环节一体化的难度很大。从目前的多晶硅主要企业来看,基本没有作为垂直一体化切入的下游企业,多晶硅料环节被一体化的风险较小,未来在全产业链中的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
在此背景下,光伏企业选择签订长期采购合同以保证供应,增强企业竞争力。2020年下半年以来,十余家下游组件企业和上游硅料企业签订了大额多晶硅采购合同。比如,隆基股份和亚洲硅业约定,在2020年9月至2025年8月采购多晶硅超12.48万吨;晶澳太阳能和新特能源约定,2020年10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向新特能源及其下属公司采购多晶硅9.72万吨等。
安信电新认为,近期光伏行业激进的扩产规划以及频繁的联合本质是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的路线之争。自2019年末起光伏行业迎来扩产潮,行业龙头和腰部企业的扩产规划均十分激进。此外,近期行业龙头间频繁的联合也使得市场对光伏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演绎预期变得越来越混乱。
在此背景下,光伏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整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