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继续领跑全球。
太阳不仅给地球带来阳光、温暖,更重要的是其取之不尽的太阳光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能源,21世纪人类将这一重大能源革命变成了现实。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成为这一能源革命的佼佼者,正引领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走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处于世界前列。2019年中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67%、79%、71%。逆变器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45%以上。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消息说,过去5年,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增长迅速,“十三五”累计实现光伏装机240GW,相当于“十二五”的5.6倍。此外,到今年年底,光伏发电将从规模上超过风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倾斜和呵护是这一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仅过去5年间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光伏产业规划,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一系列规划中对光伏产业做出了政策安排和发展路径引领。中国光伏产业正是在这些规划指引下,不断迭代发展,转型升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正向光伏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以期成为在全球具有最强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在设备、零部件、原辅材、软件系统、标准体系等方面基本实现国产化,光伏产业的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支撑起中国在全球的强大竞争力。
从2000年国家启动“光明工程”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大强,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统计显示,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增装机量全球占比增长到40%以上,并连续六年位居第一位。累计光伏装机量的全球占比增长到30%以上,并连续四年位居第一位。
2019年我国在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五个环节,中国有34家企业产量居于全球前十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已经达80家;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从中可见中国光伏行业的综合实力。
中国光伏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全国拥有光伏产业园18个,分布在江苏、内蒙、陕西、江西、安徽、广东、山东等省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及地区,2019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投资了约1277兆瓦的光伏装机。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不断提高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资源的比例,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污染。而光伏发电则因其具有资源丰富、清洁、安全的特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主要能源来源之一。过去五年间,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从140GW左右增加到500GW以上,是五年前的3.5倍。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能源总体构成中占比不断上升,去年底达到10.18%,而2011年仅为0.24%。过去8年的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3.44%。2019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累计1172.2亿千瓦时,增长13.3%。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其投资成本不断降低。资料显示,过去3年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逾80%,这为光伏发电成本带来极大竞争力,许多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已经低于化石发电能源。
在12月22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提出,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较“十三五”将有大幅增长。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新增约光伏发电4600万千瓦,全年预计为6800万千瓦。
光伏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依然是高增长红利期,得益于全球各国对这一产业的政策支持,海内外市场将不断扩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计,从2021到2025年,全球年均新增装机222-287GW。中国市场,“十四五”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达70GW,乐观预计达90GW。
按照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将达到60%。未来30年内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2亿千瓦,每年的装机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总装机2250万千瓦的约6倍!光伏发电需求的拓展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光伏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技术进步使广电转化率不断提升,“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储充”一体等产业深度融合举措为这一产业带来更多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