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新能源开发以“竞价”为主的当下,云南省此轮风、光项目开发迈过了“平价”“竞价”,直接进入“低价”阶段。不过,“低价”并非意味着亏钱投资。
按下“暂停键”长达4年之后,云南省新能源开发日前终于迎来重启。近日,云南省一次公布了昆明、曲靖、昭通、红河、文山、楚雄6个州市、合计109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清单。从刚刚公布的省级遴选企业结果看,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大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三峡集团等多家央企入围。
按照云南省要求,各州市能源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业主在行政许可有效时限内完成项目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等工作,力争具备条件的项目在11月25日前完成前期工作,上报进行核准(备案)。
对于云南省重启新能源项目开发,业内难掩兴奋之情。不过,高兴之余,行业呼吁云南省尽快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以便入围企业可以顺利按进度开工建设。
新能源开发需求显现
近年来,云南省风电、光伏开发一直停滞不前。尤其是光伏装机量不仅远低于太阳能资源相当的省份,甚至低于资源较差的三类区。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云南累计光伏装机375万千瓦,全国排名第18,仅高于四个直辖市和一些资源特别差的省份。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云南省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丰富,以规划内的区域为例,海拔较高的山脊及开阔坝区90米高多年平均风速在5.5-9.0米/秒之间,太阳辐照强度在每年5500-6700兆焦/平方米之间,具备较好的工程开发利用价值。
“其实,多年来,云南省工业用电需求并不强烈。去年才开始出现用电缺口。”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央企高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云南省未来电力供需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配置需求,云南省电力供需结构矛盾将十分突出。此外,云南省需要促进清洁能源绿色高质量发展,所以此次重启新能源开发是省政府综合考量的结果。”
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能源局前不久发布的《云南省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简称《规划》)也明确表示,根据在建电源投产时序测算,2022年云南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2023年云南省将出现阶段性电力缺口。
“上述6个新能源开发规划区域用电量占云南全省67%,但发电装机却只占全省发电装机38%。”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到2025年,规划区域用电量预计增加至2067亿千瓦时,用电缺口会进一步扩大。“为有效缓解用电矛盾,加快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云南省亟需适度开发新能源。”
直接进入“低价”开发阶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吸引企业参与,云南省在文件中承诺,建立风电“保障+市场”的阶梯电价机制,确定上网电价的电量,保障发电企业合理收益。光伏电站前10年发电量全部平价上网,全额收购;后10年项目业主可延续前10年量价消纳机制,也可自主选择参与市场化方式消纳。
受访的多家企业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云南省风光资源禀赋好,虽然因为生态环保和水电电价结算等因素,此轮投资会比较谨慎,但是云南省能打开新能源开发这道门,企业还是很兴奋。
上述不愿具名的新能源央企高管表示,在全国新能源开发以“竞价”为主的当下,云南省此轮风、光项目开发迈过了“平价”“竞价”,直接进入“低价”阶段。与同期进行的四川“低价”竞争相比,云南省的承诺颇有诚意。“低价”并非意味着亏钱投资,云南省新能源开发虽是“低价”,但对企业而言,仍有盈利空间。
一位央企云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直言,“此前计划以云南省企业开发为主,但本土企业难以‘蛇吞象’。按照规划要求,2020年和2021年开工建设的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底前建成投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央企执行力更强,反应更快速。所以,云南省发布的遴选企业结果中,华能、华电、大唐、国家电投、国家能源投资、三峡等央企纷纷入围。”
操作细节仍需明确
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划》要求,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经严格评估,在云南省东部及东南部石漠化、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的区域布局风电项目,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规划布局以水光互补建设模式为主的光伏发电项目。
“虽然云南省规划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选址已通过严格评估、严格论证筛选,但具体到项目开发的点,仍需要再次排查是否有压矿权、天然林地、文物古迹、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敏感区域。”上述不愿具名的新能源央企高管建议,云南省政府提前把工作做好,为开发企业营造较好的营商环境,不要让企业打擦边球、踩红线,或者反复折腾审批手续。
云南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为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和投产发电,计划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同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将新能源项目行政审批作为“一网通办”线上审批项目的“样板”,确保项目并联审批、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