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冬季既是“十三五”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其防治效果非常关键。为推进绿色机场建设,最近,首都机场正式上线了水面光伏+储能+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作为“用能大户”,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始终致力于最大限度利用清洁能源解决机场庞大的电能需求,继2016年3号航站楼停车楼(GTC)外的光伏建设项目完成之后,位于机场南侧、拥有6万余平方米水面的西湖成为首都机场新的“能量来源”。
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明显,机场建设在提供安全、优质服务的同时,正在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民航局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推广了地面设备替代APU(辅助动力装置)、机场车辆“油改电”等减排措施,将绿色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机场聚焦重点、精准施策,不断创新实践,提高自身的“绿色颜值”。此次首都机场创新上线水面光伏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要让机场的绿色名片成色十足,需要不断注入创新因子。应该看到,建设绿色机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瓶颈。特别是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机场来说,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完成结构优化、提升资源效能,更加需要创新,用新思路、新技术、新系统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次首都机场新项目的上线,就是一次创新的集成。经过几个月的技术论证和施工奋战,该项目实现了“错峰用能”;采用设施稳固连接光伏板与浮体,既不影响防汛工作,又能实现最佳的发电效果。
当然,确保运行安全是创新的基础条件。一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需要各部门共同梳理安全风险,制订应急预案,监控系统运行,确保安全可靠。实践证明,在建设绿色机场的过程中,要做好安全管控工作,也需要新技术提供坚实的支撑。比如,首都机场西湖水面光伏发电项目使用的是高效的锂基电池,它在同等体积下容量大、反复充电寿命长,但也存在着安全风险。为了更好地监控系统运行情况,该项目每一块电池的背板均设置了传感器,可以实时将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数据传输至监控系统。哪块电池需要更换或出现问题,系统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运行维护人员。
锚定绿色发展不变,借鉴共享成功经验。重创新,用“巧劲儿”,抓落实,将“蓝天保卫战”进行到底,在不久的将来,首都机场西湖园的田园风情、绿树碧草,将与蓝天、银鹰一道,成就更美的“机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