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航天光伏主办的“揭秘下一代光伏技术,率先窥见未来”主题的线上研讨会暨 MILKYWAY PLUS+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活动邀请行业内领域专家代表,包括航天机电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吴昊先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电池技术研究部王文静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专家时璟丽博士以及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吴敏博士等领导代表,线上分享并探讨行业政策走向以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引发行业观众与讨论。
市场需求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4.3GW,其中集中式光伏141.67GW,分布式光伏62.63GW,百兆瓦级大型项目比比皆是。放眼全球,按照IEA的统计数据,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至少达到114.9GW,累计装机容量超过627GW,光伏新能源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
整个光伏产业的电池技术,为了达到大规模的平价上网,需要一种电池技术能够帮助行业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电池成本下降。对于当下已经接近平价的阶段,领跑者等项目的作用在减弱,资本方会引领新技术的发展。PERC在背面加入钝化结构,其短板是正面、所以加入热氧化和SE,目前又再一次面临瓶颈。
航天光伏技术总监沈禛珏表示:“ MILKYWAY PLUS+异质结新产品电池相较于其他电池由于其独特的双面对称结构及非晶硅层优秀的钝化效果,具备着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几乎无光致衰减、温度特性良好、可使用薄硅片、可叠加钙钛矿等多种天然优势,成为后PERC时代最可能的替代者。最新政策显示(征求意见稿),新建电池产线效率要求大于23%,也被普遍认为有利于异质结发展。”目前各大企业的异质结投产比例在逐年上升,预计在2021年异质结的产能会提升至10.5GW。随着异质结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可和其他光伏电池技术相结合,例如异质结+IBC电池、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
航天光伏坚持创新 推动行业发展
光伏每一次的度电成本下降,背后是无数光伏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不懈奋斗。以航天机电为例,公司长期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始终重视研发。截至2019年底,公司投入研发资金约3.46亿元,研发支出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约为 5%,研发人员数量为430人。公司自主研发已授权专利495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
正是因为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及持续的投入加上对市场的判断,相继开发了大尺寸、半片、双面双玻、多主栅、叠片、N型等多款新型组件,率先大规模量产了166大尺寸9主栅半片组件,很好地满足了客户对高效产品的需求,有力地巩固了公司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优势。2020年,航天光伏量产当前系统匹配性最优的450W+组件产品,能够有效降低LCOE,大幅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
吴昊副董事长表示:“2020年5月28日是航天机电成立22周年纪念日。回首过去,我们得到了全球客户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各位行业同仁的热心帮助,在此向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航天光伏发展,支持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光伏行业内外部同时面临着重大挑战与变革,全球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为此,我们举办‘揭秘下一代光伏技术率先窥见未来’的线上主题研讨会,希望与各位同仁就光伏规模化技术发展深度交流,共创共享,协力共赢!”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