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盐城市宝硕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东收到了一条信息:28762.22元已汇入公司账户。这是宝硕塑业在当地一项650千瓦光伏发电站当月的购电费及补贴款。
“以前,这笔光伏购电费和补贴,都要拖上七八天才能到账。今年3月份起,每个月都准时到账,这速度真是快!”赵东一边做好记录,一边说道。从记录表上可以看出,2019年3月到11月,每个月的到账时间均在26号。
治好结算“拖延症”的,正是国网盐城供电公司(下称“盐城供电公司”)的一位“新员工”——光伏结算机器人。
01 财务部来了“不眠加班狂”
近年来,盐城光伏产业迎来井喷式增长。2016年底,盐城全市光伏装机总量只有90余万千瓦,现在这一数据已达196.59万千瓦。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巨量的光伏结算业务。目前,盐城全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已超过1.7万户。“每一笔光伏购电费及补贴款的结算工作,都需要经过6个流程,每个流程又有若干细分步骤。”盐城供电公司财务部副主任沈霞说,“基本从月中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加班。可即使起早贪黑,往往也要拖延到月底才能完成结算业务。”
面对光伏发电快速增长这一新情况,只是靠加班,已经无法应对。
老办法不行,就换新思路。随着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江苏全省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光伏结算这一难题,在盐城供电公司被第一个推到了台面上。
结算业务涉及大量的核对、用户信息更新维护等工作,机械重复,这正是机器人最为擅长的领域。
“我们组建了研发团队,认真分析了光伏结算业务流程。”2018年11月起,每月下旬,研发团队便集体入驻财务部,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记录建模,并训练机器人模仿学习。
2019年3月,经过反复多轮次试运行检查,光伏结算机器人正式上线运行。“每天下班前,我进行最基本的设置,机器人便会开始数据计算。”沈霞说,“原来6天的工作量,机器人一晚上便可完成。有了这位不睡觉的加班狂,我们结算员都告别了通宵熬夜的加班生活。”
02 部门间有了“无形联络员”
按照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要求,设计伊始,结算机器人便致力于打破财务、营销间的专业壁垒。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营销部门会将用户的上网电量、发电量等数据提供给财务部门,再由财务人员一一核对。“几万条数据,仅靠人工肉眼核对,极易出现差错。”沈霞说道。
结算机器人投运后,整个工作流程实现了自动处理。结算机器人可以自动登陆系统、自动提取相关资料、按照规则设置自动进行检查核对。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孤立数据,现在被有效贯通,形成了高效、快速的数据流。
“‘快’字作目标,安全是底线。”沈霞点出了结算机器人的两大原则,“我们组织专人,对相关法规政策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提炼业务中的关键点进行人工检查。”研发团队采用“逐站停车”模式,在重复繁琐的核对、维护、结算等环节,由机器人自主操作,而在各个关键节点设置审核关卡,由人工对阶段性结果进行检查。
就这样,通过人、机配合工作,实现了业务流与数据流的高度整合,盐城供电公司光伏结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03 村支书成了“光伏精算师”
供电工作,客户是最公正的评价者。结算机器人的出现,也为每一位光伏客户带来新的体验。
这一提速对盐城市下辖的滨海县四汛村的影响尤其明显。“本来计划请外面公司来护理苗圃,可今年,我们又变了主意。”村支书韩巍伟指了指村委会屋顶20千瓦的光伏板说,“现在,我们安排村里的低收入村民来进行施肥、除虫等护理工作。”
韩巍伟的算盘打得很细。每个月,村委会向进行护理工作的村民支付每人120元人工费。而这笔钱,正是来源于村委会层顶的光伏购电费和补贴。这样不仅节约了因委托其他公司护理产生的费用,也为低收入村民增加了新的收入。
谈及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韩巍伟说得很直接:“就是靠这笔钱能准点到账。”原来,去年年底,也有人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当时,每个月光伏款项都要延期到账。“现在,每月26号,村会计都会准时来给我报账。这笔钱来得准时了,我们才能准时向村民支付人工费。”韩巍伟说。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