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不得,年年盼,盼来盼去泪涟涟,衣襟湿透人皆晓,奈何?无奈何!
“拖欠补贴何时发放?”这种问题只要是有关光伏政策方面推文,是必不可少的留言。但留言只是留言,也许相关人员能够看到,但是问题依旧存在,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看不到积极努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是如何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缺口,是政策制定者的原因,还是从业者的问题?补贴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解决?
政策错了么?
按照财政部统计,预计2020年我国光伏补贴缺口将超过600亿元。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是不是相关政策错了?
答案是一定的,政策本身没有错。
发展可再生资源,其符合世界能源使用的发展大趋势,也是现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做的选择。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未如预期,直接的财政补贴成为较为有效的促进发展方式。光伏当然包含在其中。
有人认为中国的光伏补贴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2009年开始实施的“金太阳工程”为代表的1.0补贴时代,一个是一直到现在沿用的全电量补贴的2.0时代。
金太阳工程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在实施、执行的过程中有着多种缺失, 2013年5月,“金太阳”的财政补助被要求全面进行清算,所涉项目310个,追回其中109个项目的补贴。光伏补贴1.0阶段就此结束。骗补行为和补贴缺口此时已露端倪。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光伏补贴的来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8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光伏补贴模式,使得光伏进入了全电量的度电补贴时代,也就是所说的光伏补贴2.0时代。
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政策起到了预期作用,其积极作用甚至远超预期。
光伏人错了?
骗补行为、无序发展、盲目扩张……这些词汇或者行为几乎一直伴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人说,光伏从业者之所以被拖欠补贴,并不是国家相关部门的错误,光伏既然作为投资性行为,那么就要做好投资亏损的准备。那么光伏人真的错了么?
答案也是一定的,光伏人做光伏本身没有错。
其实不难发现,期待国家发放补贴的项目,是纳入国家补贴项目。既然是纳入了补贴目录,那就是说项目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审批,进而获得了相关资格,甚至可以说是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做法无可厚非。既然项目是合法合规,那么享受补贴自然是理所应当。欠债还钱,催缴欠款也并无不妥之处。
难道响应国家号召,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超过了相关部门的计划和预期,这是错误么?如果这是错误,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为在工作过程中,员工超额优质完成了领导下达的任务是错误呢?
到底谁错了?
政策没有错,光伏人没有错,那到底谁错了?
在说谁错之前,应该先明白发放补贴的资金来源于哪儿,也就是说用什么给光伏人发放补贴。
我国已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资金支持,发展基金包括国家政府的专项基金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其中,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是目前补贴可再生能源上网发电的唯一资金来源。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电价补贴远跟不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速度,电价附加补贴缺口日趋增大。
既然缺口日趋增大,相关部门是否意识这一现象?为什么在光伏快速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了“十三五”规划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提醒?是不是真的如相关媒体报道那样,相关部门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
“在超速发展的时候,能源局没有做数量的限制,补贴不够的时候,财政部没有发一个提醒。”某光伏从业者充满感慨。可是在此期间并没有相关的文件出台。“能源局按照政策鼓励发展,财政部在旁看着热闹。”
然而,现在寻找谁错了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毕竟都已经发生。
补贴何去何从?
拖欠的补贴到底能不能发?能发的话,什么时候发?没有进入补贴目录的光伏项目何去何从?
巨大的补贴缺口,让国内的光伏企业,尤其是电站运营企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协鑫、联合光伏等电站运营商承受着严重的压力,是行业内公认的秘密,“国企、央企相对民企,在资金来源、相关保障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民企过得并不容易,现在之所以还没有更集中的体现,是企业在积极自救。”
面对如此压力,其实不难发现,财政部、发改委最近都有对补贴拖欠的相关回答,然而仔细阅读却会发现,回答滴水不漏,并不见更有效积极的方式或者态度。
然而既然作为国家部门,给予民众一个有效、明晰的交代是应该的,而不是含糊其辞,互踢皮球。即使资金缺口较大,那也要有相应的说法。
“既然相关部门都不愿意‘出头’,那么是否可以有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辅助,组成联合的工作组。”该业内人士表示。
当然,相关部门并非没有行动,“531”新政的出台,实际是相关部门的自我纠错,但是如此剧烈的急刹车,几乎一刀切式的政策还是越少越好。毕竟一项政策的出台还是应该先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本着利于行业发展的思路进行。步子快了、步子大了都不合适。
既然不能逃避,直面问题是应有的态度,努力让问题尽快解决,拖的时间越久,公信力的损失就越大,这恐怕比补贴的拖欠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