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本电池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这是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赶超的,但电池产能规模中国企业远超日本企业。
日本电池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曾是全球电池领域的“日不落”,更是公认的锂电池发源地。但未来如何保持在技术和收益层面的竞争力,将是日本面临的首要问题。
此外,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电池成为了一种普通的商品,曾经日本企业占据了电池行业的半壁江山,但随着制造技术的普及,门槛越来越低,韩国和中国企业凭借低廉的价格纷纷进入了电池市场。
01
从电池产能规模来看,中国动力电池已远超日本。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总装机量约为56.89GWh,是日本总装机量的2.4倍。
此外,去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名单中,日企仅有松下上榜,而中国企业占七家。宁德时代更是连续两年超越松下获得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
2018年,日本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下降至20%左右,而中国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推动,从当初的籍籍无名迅速上升至50%以上。
此外,日本包括丰田、本田、日产等在内的车企,此前都选择以燃料电池为主的技术路线,近年来才开始频频宣布电动化的转型,并制定新的五年目标。
因此,在汽车工业电动化趋近方面,日企慢了中国半拍。
从电池技术发展来看,中国电池企业与日企在技术方面存在不小差距。钴酸锂与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手里,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因此慢了人家两步。
此外,“后补贴时代”,白名单正式废除后、国家又发布了鼓励外资在华投资动力电池政策,日本电池企业卷土重来,国内市场开始“大洗牌”,大量电池企业遭遇淘汰,推出市场。
不过,为防止核心技术外泄,日本企业对外的投资,往往只生产不太核心的产品。比如负极企业只把后端工序放在中国,仅仅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石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正极企业也不涉及高端产品和工艺,且核心技术的锂电生产设备,更是从未跨出日本国门生产。
在此背景下,日本在华锂电企业与国内车企及产业链缺乏深度交流,导致其产品定位和价格都比较高,只能满足部分高端需求,而在中低端市场不受青睐,这在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02
1991年,索尼率先实现了锂电池量产,随后松下快速跟进,对锂电池技术与市场进行了垄断,奠定了日本在全球锂电产业的霸主地位。
2000年,中韩电池产业开始崛起,日本电池低端市场逐渐被中韩蚕食,锂电产业利润开始下滑,导致很多日本企业相继出现了经营困难。
为解决经营困难现状,日本锂电界进行了数次企业并购与重组,电池企业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小。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向国外扩张,投资建厂,转移低端产能,希望降低运营成本。
日本在电池材料方面,发展优势显著,且在对外转移产能的企业中,又主要是以材料企业为主。
投资方面,日本材料巨头东丽公司决定在匈牙利建设工厂,并力争在2021年夏天投产,总投资额约为240亿日元,主要用来满足在欧洲日益普及的电动汽车需求。
阳极材料方面,作为镍和钴等元素为原料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商住友金属,将业务重心向满足电动汽车需求方面转移。为生产出容量更大的电池,住友金属主要集中在一次充电可行驶更远里程的高镍电池方面。
阴极材料方面,以石墨为主要原料的日本企业,日立化成、三菱化学、昭和电工等都堪称行业翘楚。
2012年,日立化成在石墨中添加了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容量的硅材料,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
相对于日本电池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定位失策,中国电池企业对于日本市场的发力,势头旺盛。
2018年,日产宣布未来将向中国市场投放超过20款电动汽车,其中首款车型确定为轩逸纯电动车型。
据了解,该车型搭载的是宁德时代电池,沿用聆风平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电池管理系统与电动机交换器方面的交互性。
2月5日,宁德时代官方宣布与本田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携手共同打造面向未来市场的电动汽车产品。
根据协议,宁德时代成为本田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合作伙伴,为其电动化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持。
双方计划,2027年前宁德时代将向本田提供电量约56GWh汽车锂离子的动力电池。除中国市场外,双方合作车型也将向全球范围内其它市场推出。
此外,本田还计划在电动汽车性能测试、生产技术和电池规格等领域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全新的电动车车型,新车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和其他地区同时进行销售。
中国电池企业不仅涉足了日本车企,同时在蓄电池市场也与松下等日本电池企业有正面的交锋。
据了解,比亚迪将于2021年开始为日本工厂与发电厂提供蓄电池;宁德时代则计划从2020年开始为日本住宅与企业提供更低价蓄电池,初步预计价格仅为日本同类产品的1/2。
日本电池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这是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赶超的。但对日本企业来说,要想维持生存和发展,就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走在中国企业的前面,在每项技术扩散前就赚取到足够的利润,然后才有资本与中国企业,在低成本路线上拼抢。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日本电池企业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似乎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