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山青水秀,62岁的马克俊经营着一个面积不大的茶馆,三张桌子、十几把椅子,但来此感悟历史、品茶休闲的人却不少。
马克俊祖祖辈辈住在杨岭村,以前95%的村民都住窑洞,晚上靠食用清油油灯照明。时至今日,马克俊依然记得村子里拉电的几个“第一次”。
1974年,杨岭村开始拉电,杨岭村多数村民告别“清油灯”用上照明电,一些村民也从窑洞搬进了土坯房。
1992年,电力部门给杨岭村每个生产队各拉了一户动力电,用来磨面、给牛羊粉碎饲料。
1998年,电力部门对杨岭村进行第一轮农网改造升级,重点解决村民使用家用电器时的用电稳定和可靠问题。
2017年,国网泾源县供电公司对杨岭村进行配电网入地以及户户具备通动力电的条件改造,此举意味着杨岭村群众家庭生活用电质量和可靠性不仅可以和城市居民媲美,而且只要村民们愿意,主要用来驱动农用机械的动力电立刻可接进村民的家门。“户户具备通动力电的条件改造”进一步释放了杨岭村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激情,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如今的杨岭村水泥路取代烂泥路,山塬一年比一年绿,青瓦房取代了土坯房。入夜,从青瓦房中透出的灯光犹如繁星散落在大地之上;在太阳能路灯照耀下,村民们相聚在村里文化广场自娱自乐一派祥和幸福。
六盘山镇供电所副所长李亮在这里工作了12年,他深切感受到了农村电网发展的巨大变化。他说,过去是解决“有没有”,现在解决的是“强不强”,经过农网改造,线径变大了,杆子增多了,安全可靠性更高了,客户异常处理的少了,供电所员工可以挤出更多时间投入到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上了。
泾源县城乡群众用电之变,也是宁夏电力事业发展的缩影。
1949年,整个宁夏只在银川建设了4公里的2.2千伏线路,3公里的低压配电线路以及容量180千伏安的六台变压器,这些电力设施也只能满足银川一部分人的用电,而广袤的城乡大地仍然处于油灯的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开始逐渐告别清油灯,宁夏电力事业狂飙突进,脚步不再停歇。
1952年年底,装机容量500千瓦、年发电量400万千瓦时银川电厂正式发电。从此宁夏进入了汽轮机发电时代。
1967年年底,宁夏青铜峡水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年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年均发电量12.85亿千瓦时,成为宁夏主力骨干发电厂。
宁夏电力从“光明电”到“幸福电”,从“致富电”到“智能电”……梯次升级,印证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也见证了国网宁夏电力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坚实脚步。
2003年,宁夏第一座风电场——贺兰山风电场实现并网运行;2009年,宁夏首座光伏电网正式投入运营。短短16年时间,宁夏新能源累计装机突破1854.75万千瓦,装机总量列全国第七,西北第三,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3.16%。截至目前,宁夏新能源年发电量近300亿千瓦时,在223座并网新能源场站中,84座风电场、单场最大容量30万千瓦,光伏电站139座、单场最大容量64万千瓦。8个大规模风电光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绿色能源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宁夏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总装机4282万千瓦。宁夏电网新能源装机达1839万千瓦,装机占比43%,居全国第三;宁夏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8%,消纳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宁夏人均电源装机6.14千瓦,人均用电量1.43万千瓦时,均位居全国第一。建成了两条电力外送大通道,让宁夏电力能源参与大循环。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项丽说,宁夏电网网架涵盖500千伏外的所有电压等级,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49座,变电容量7333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3920千米。但宁夏电力事业未曾停歇,不断优化主网网架结构,陆续建成投运了银川东、沙湖、贺兰山、杞乡、黄河、太阳山、六盘山等8座750千伏变电站。宁夏电网一张‘A’字型输电网络逐步建成,形成了覆盖全区的750千伏双环网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了西北地区750千伏主网架结构,提高了西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