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天业通联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获有条件通过。这也意味着,靳保芳执掌的晶澳太阳能正式拿到了A股通行证,成为首家光伏中概股借壳“回A”的企业。
根据天业通联公告,其将向晶泰福、其昌电子和深圳博源等发行股份购买晶澳太阳能100%股权,标的资产估值75亿元,且向华建兴业出售全部资产与负债,置出资产估值12.7亿元。
晶澳太阳能总经理范瑞茂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借助A股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实现融资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灵活度,拓展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巩固和开发光伏主业产品。公司不会为争第一而争第一,更不会以牺牲公司健康运行为代价。
巨头蜕变
2005年,53岁的靳保芳带领团队创立晶澳太阳能,该公司成为晶龙集团延伸太阳能业务的主阵地。搭乘赴美上市风潮,晶澳太阳能在“光伏教父”杨怀进等人的协助下,于2007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
实际上,早在单晶硅领域享誉业内外的晶龙集团,一度成为全球最大单晶硅生产商,靳保芳也被称为单晶硅之王。
2010年,晶澳太阳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但到了2011~2012年,由于欧债危机、产能过剩、光伏“双反”,包括晶澳太阳能在内的光伏企业均遭受重击。
彼时,坏消息接踵而至。股价暴跌,融资能力尽失,业绩亏损,高管离职、裁员……多家企业还纷纷收到退市警告。雪球平台数据显示,晶澳太阳能2011~2013年连续亏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64亿元、-16.62亿元和-4.74亿元。
困境面前,晶澳太阳能在内部进行了一轮转型。一方面,公司勒紧裤腰带节俭开支、收缩生产计划,同时不放松科研,降本求生;另一方面,公司开启战略调整,从电池制造延伸至下游组件端,并于2012年很快跻身全球组件企业排名前十。
2013年7~8月,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也迎来近5年突飞猛进的黄金发展期。
政策导向下,国内光伏产业于2014年明显回暖,晶澳太阳能重获发展机遇,业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这一年,公司还将产业链进一步向下发力,开拓光伏电站业务,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唯有较为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模式,公司抗风险能力才足够强,发展才更稳健。”范瑞茂如是表示。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11~2017年,晶澳太阳能电池片生产规模连续6年位居第一或第二的地位,而组件生产规模连续5年排名前五。
财报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上半年,晶澳太阳能营业收入分别为164.42亿元、201.50亿元、196.49亿元和88.6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8亿元,5.32亿元、7.20亿元和3.94亿元。
“回A”苦旅
进入2015年以来,包括光伏企业在内的中概股私有化浪潮愈加汹涌。
当年6月,靳保芳首次发出私有化要约,拟收购价格9.69美元/股,估值4.891亿美元,但收购方案未果。2017年6月靳保芳再次发出要约,报价调整为6.8美元/股。直至2017年11月,晶澳太阳能宣布与买方达成收购协议,最终协议收购价格3.62亿美元,并以全现金方式进行。2018年7月,晶澳太阳能宣布完成与控股母公司的合并交易,正式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
而与退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晶澳太阳能的“回A”上市速度。
完成退市不到一周时间,也就是2018年7月23日,天业通联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签署一项协议的公告》,称天业通联与晶澳太阳能实控人签署协议,就上市公司发行股份的方式全资收购晶澳太阳能达成合作意向,且重组构成借壳上市。
一年后,2019年9月19日,天业通联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获有条件通过,这意味着晶澳太阳能顺利借壳上市,并成为光伏中概股率先回归A股资本市场的企业。
根据天业通联相关公告,公司将向华建兴业出售全部资产与负债,出售资产估值为12.7亿元。此外,公司向晶泰福、其昌电子和深圳博源等发行股份购买晶澳太阳能100%股权,标的资产估值为75亿元。交易完成后,晶澳太阳能的全体股东成为天业通联股东,控股股东变更为晶泰福,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靳保芳。
对于晶澳“回A”,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融资受限、估值偏低,中概股普遍面临回国需求,回A后融资将更为便利;同时,目前中国在美上市的企业还面临美国一些监管,特别是高科技公司,回归之后可以减少贸易摩擦等风险。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晶澳太阳能产能的快速扩张,资金需求增长较快,而公司外部融资渠道除股东增资外,主要依赖银行借款。
“公司将借助A股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实现融资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灵活度,拓展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巩固和开发光伏主业产品。”范瑞茂表示。
不过有点煞风景的是,9月20日,天业通联在重组获批第二天复牌后,盘中打开跌停,当天收盘报价13.02元/股。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人士认为,原来上市公司资产并不好,目前资金赶着往外出,而晶澳太阳能的资产短时间体现不出来价值,市场估值待定。
寡头生态
在晶澳太阳能私有化回A的当下,光伏行业在经历了“5.31新政”后,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当前的“平价时代”,寡头竞争格局愈加明显。
对比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纽交所代码:JKS)、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协鑫集团、通威股份和阿特斯太阳能(纳斯达克代码:CSIQ)等头部企业,各家基本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且,近两年某些企业在部分环节上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例如,隆基股份是单晶硅片龙头,同时在组件上也占据一线位置;晶科能源稳坐组件龙头宝座,在下游电站方面同样有所布局;通威股份是电池龙头,又在硅料上占有明显优势。而晶澳太阳能在组件和电池领域都拥有一定优势。
尤其是2018年,光伏产业分析机构PV Infolink数据显示,晶澳太阳能的全球组件出货排名位居晶科能源之后,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天合光能、隆基股份和阿特斯等企业。
一直以来,光伏企业之间通过成本和规模竞争抢占市场份额,这从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等企业的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扩张可窥见一二。而相较之下,晶澳太阳能显得比较低调和谨慎。
范瑞茂对记者表示,“要保持现有的市场地位,晶澳也会按照每年增量市场,借助A股资本平台,相应地扩大产能。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光伏企业还尝试“大硅片改革”方式抢占市场话语权。2019年8月,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先后宣布166mm尺寸、210mm尺寸方向,不过,对于硅片基本自用的晶科能源和晶澳太阳能并未盲目跟随,仍选择158.75mm产品。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示,156.75mm和158.75mm硅片将在2020年迎来血拼局面,推广更大尺寸的硅片有利于差异化竞争。
对此,范瑞茂表示,大尺寸硅片是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来看市场对166mm尺寸产品的接受度仍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晶澳太阳能也在积极储备基础条件,条件成熟后也会将之推向市场。
“回归A股后,我们不会为了争第一而争第一,更不会以牺牲公司健康运行为代价。若有机会做第一,我们同样会争取。”范瑞茂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