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2日,美国联邦贸易部门裁定,三类光伏产品从6月13日开始豁免征收“201”关税,包括由双面电池组装而成的双面光伏组件、250-900W柔性玻璃纤维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部分光学薄膜电池板。
这意味着双面太阳能组件将不再受“201”条款的约束。此前,按“201”条款要求,出口到美国的大多数太阳能组件要被征收25%的关税。
消息传出,一时成为光伏产业谈议的热点话题。常规光伏组件的背面不透光,单面进行发电。双面组件的背面则是用透明玻璃或背板封装而成,除正面正常发电外,背面也能够接收散射光和反射光进行发电,有着更高的综合发电效率。
我省是双面太阳能组件生产出口大省,这一裁定对于光伏产业将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与变化?对此,记者对省内部分光伏生产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
我省光伏组件出口美国市场的动力有限
“受‘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及‘201’条款的影响,英利组件出口美国市场的份额大幅下滑,8年间市场占比下降了14%。”英利绿色能源国际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涛告诉记者,在此之前,“201”和“双反”税同时生效,组件综合税率达到60%左右,基本上阻断了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可能性。
为保住美国市场份额,英利只能寻找海外代工厂满足客户需求,但海外代工的价格不受控制,成本升高导致了销量减少。
“201”条款关税的豁免,让王海涛看到了重启出口美国市场的希望。他说,豁免征收“201”关税后,公司可减少海外代工环节,产品成本、质量可控性提升,生产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
但是,即使豁免了“201”条款25%的关税,中国组件厂商仍需面对高昂的税金。此税金包括美国的“双反”税,“301”条款征收的25%关税。事实上,目前中国组件厂商的产品直接出口美国的话,所面对的税率都要高于50%,中国组件厂商出口美国的动力依然不足。
王海涛说,近年来美国市场已不是该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他们已重点转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英利一样,豁免“201”关税对我省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大多企业选择观望,而不是盲目进入。
我省一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美国政策反复不定,他们对美国市场信心不足。加之“双反”等高税费,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美国市场非常困难,如今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对于未来只是观望,不是很乐观。
与这家公司一样,保定光为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威表示,尽管豁免25%的关税,但美国政策、税费起伏不定,加之美国市场份额不大,该公司早已撤回美国分公司,几乎放弃美国市场。近年来,随着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光伏组件需求的激增,公司将更多精力转向欧洲、日本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可满足公司订单需求,重返美国市场动力不足。
据了解,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双反”从2012年便已开始,省内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从最初进入美国市场转向陆续退出,开辟东南亚、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双面组件等更高效率产品将获得市场青睐
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光伏产业分会秘书长龙贵秋认为,美国对华光伏产业的屡屡重创,让我省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心有余悸。本次豁免政策,对省内企业吸引力有限,但对光伏行业结构调整释放出一个新信号,预计未来双面光伏组件产销量将会骤增。
双面太阳能模块十分轻薄,且效率远高于传统模块,随着技术趋于成熟及规模化生产带来成本降低,双面技术近年来渐成大势,被业内人士看成是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双面双玻组件价格已经与普通单面发电组件十分接近,豁免25%关税后,双面发电组件将获得相比普通组件显著的价格优势,在美国市场的应用比例将大幅提升,甚至可能成为绝对主流选择。
王海涛说,英利会适时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市场对于双玻双面的产品需求呈上涨趋势,英利主要的双面产品为“熊猫”n型双面发电产品,未来会在产品功率提升、产品服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品质。
我省一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产品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易赢得市场青睐,去年该公司投入3600万元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已下线,相较双面光伏组件,不受安装场景的限制,市场反馈良好。
不久前,光为公司与印度最大的独立光伏电站开发商ACME Solar Holdings Ltd.签订长期组件供货协议,将持续为其提供1GW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于其在印度及其他目标国家的光伏电站项目。在焦威看来,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创新。该公司每年投入近亿元用于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出口额已达到了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
去年我省光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30%;出口创汇4.6亿美元,同比增长4.1%。龙贵秋说,去年,我省光伏产业积极应对美国贸易壁垒和国内削减补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在当年光伏组件全球出货排名中,晶龙稳居第二,英利仍在前十,目前晶龙光伏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
专家认为,我省光伏组件生产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研发投入,以质取胜,将智能生产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不断推进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