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开头 却引发业内热议。
昨天,本公众号刊登了某光伏企业投资无补贴项目,并通过超低价低初始成本实现五年收回成本的计划,引发了一众业内人士的讨论,其中评论最多的是:光伏如果能做到这么低成本,为何光伏产业还对“823”号文件断崖式的政策如此之多的情绪?
笔者认为这件事情对于行业的真正意义在于已经停滞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又开始启动,在这个领域,光伏发电成本虽然不会像上述项目那么低,但在绝大部分地区也低于工商业用电价格。通过用能企业自发自用、隔墙售电、强制用能企业购买绿证等形式,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出台法规的形式保证新能源产业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渠道铺设和交易成本,使行业继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惠而不费”。
至于初始投资成本,特例不代表行业的真实水平,先决条件不同,得到的结果的也不同,看问题不可片面。以“隔墙售电”为例,笔者就建议必须考虑电网的利益:中国电价“交叉补贴”机制和一些边远山区的电网铺设,电网企业是赔钱在做的,因此在利润好的地区,一味想抛开电网,实现电力自由化也是不合理的。
“坐飞机免费的,可能是空乘;吃饭不花钱的,可能在饭店工作;总是能免费最先拿到最新款的手机的,很可能是测试工程师。”
农村出身的笔者,离家之前几乎没有花钱买过水果蔬菜,又有多少人羡慕?而农民种植时如果不考虑收入,只谈“利润”,不除草施肥是“利润率”最高的做法。但为何政府报告中一直在谈“农村人口收入”而非“农村利润率”?因为这些表面的“利润率”和“低成本”,实际上是掩盖在背后的人工成本。
实际上,2017年初,就有个人安装电站成本低于4元/W了。光伏组件厂员工,从车间里挑质量没有问题只是有些色差的B级组件,自己联系快递,运到家里,和家人一起背到屋顶,浇筑水泥,安装支架甚至自己焊一个,最后自己跑申报和并网手续。
但在这里面,所花费的人工成本、达到能独立完成合格光伏电站所须的知识、以及作为内部人士的便利条件,连他们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应定价几何。
我们常常谈尊重知识和以人为本,在光伏产业中也不应该叶公好龙。这种错误能源局在2013年制定分布式电价时已经犯过一次了,不然分布式光伏早就发展起来而不是要等到时隔三年半于2017年才开始起步。究其原因就是当时只计算了硬件成本,没有将人工、渠道这些家电、饮料等成熟民用领域必须考虑的成本计算进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么简单的原理,被人故意放大,说不过去。
在现阶段,想做个3块钱/W,5年回本的光伏电站,要先开一个光伏铝边框或者组件厂,现阶段,遭遇当头一棒的光伏企业能有余力拿出这么多钱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制造业,如果谁说自己过得轻松,他们只是努力假装不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