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20周年系列报道
——天合人物故事“二十年的坚守”
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划桨开大船。天合光能的成长也离不开天合员工共同的努力。在公司20周年庆典——天合光能发展大会来临之际,我们选择了三位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天合人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是如何相互吸引,共同成长的。
“二十年的坚守”
——刘承磊
中国电站业务价值群 质量和运维副总监
浓眉大眼的刘承磊是最早一批被加入天合光能工作的人。二十年来,天合光能从无到有,稳扎稳打,拥抱变化,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而一直在天合光能工作的刘承磊,任劳任怨,迎难而上,也从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学生成长为了价值创团的领头羊。
公司总在强调,天合光能的发展离不开天合人的贡献,而刘承磊认为,是公司帮助自己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的转变。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那种不畏挑战,勇于尝试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天合员工进步。他说:“我们唯有加快脚步才能跟上天合的速度!”
20年前,面临毕业择业的刘承磊想法很简单——“留在常州,做个城里人。”天合光能给了他留在常州的机会。从操作工开始,刘承磊基本上干过了所有最基本的岗位。可是他从不觉得枯燥,在变化中学习,即便是经常加班,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很快,经历过不同工种的磨砺,刘承磊做到工段长、车间主任、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等等。他说:“其实我们没什么秘诀,就是能吃苦、愿意学。”
这句“能吃苦、愿意学”其实反映了很多天合人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当年的“天合进藏十八勇士”。当2002年,天合光能中标西藏“光明工程”,包括刘承磊在内的一批业务骨干从各部门抽调到该项目。大家从基本的电站搭建培训开始,组建团队,相互配合。为了保证电站抵达西藏后可以顺利安装,刘承磊和他的同事们在常州大本营就把每一个产品都进行了试装。
他说:“那时候,大家对需要多少个螺丝都了如指掌。因为大家清楚,在西藏,差再小的一个零件都没有办法买到。”
受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有些地方根本无法抵达,有些地方只能够骑马,而有些地方翻山越岭之后,选址小分队发现根本无法满足搭建电站的需求。就这样在严酷的环境下,天合团队还是成功选出了40个电站地址。
后来的运输和安装过程,更是伴随着惊险和考验。西藏弯弯折折的盘山公路,让运输组件的卡车常常擦着悬崖边通过。那一次,刘承磊的车已经半个车胎空出悬崖,看到的人都已经在为一起不可避免的事故而祈祷,他用坚定的眼神告诉准备跳车的藏族司机:“握住方向盘猛打,我们一定能过去!”
而那一次去西藏,他的手臂刚刚经历过一次烫伤,扎着绷带的他感觉工作起来不方便,索性脱开所有的保护,任凭手臂在极为寒冷的环境下肿得发亮。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天合光能的所有进藏勇士都在为保证项目进度而奉献着自己,有着很多的故事。
他说:“很苦么?可能外人看起来是这样吧!但是那时候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团队的合作,和其他公司的配合。除了正常的工资,还有出差的补助。这是个人能力和物质的双丰收啊!”
现在,已经四十多岁的刘承磊,还常常会梦见西藏纯洁的天空和河水,藏民赤脚走在雪地上,以及天合光能承建的40座太阳能电站正式发电之后,来电时藏族孩子们高兴的手舞足蹈的样子。他说:“那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
随着天合光能业务的发展,刘承磊负责过公司的质量管理,主导过硅料车间以及组件车间的筹建及制造管理。2013年,当公司业务向下游延伸,刘承磊又凭借之前质量管理的经历,主攻电站质量控制。曾经那个毛头小伙子现在成长为维护全国60多个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创团主。
刘承磊岗位的变化,正代表着天合光能从打造光伏发电设备制造的坚实基础的天合1.0时代,向成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天合2.0时代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刘承磊自己为了跟住产业和公司发展的脚步,也在不断地补充自己,繁忙的工作中还拿到了河海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刘承磊说,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迎难而上”这四个字的意义。也更让天合人相信,困难来了,机会也就来了!
“我们要继续拥抱变化,在3.0时代,公司大力发展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业务,我们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更新的领域等待去探索。天合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