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没有哪个行业比太阳能光伏产业更适合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这个行业就像过山车一样,“眼见楼高起,眼见楼塌了”:曾诞生了一系列明星企业,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施正荣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富,但很快整个行业遭遇冰封期,不少企业直接被腰斩,甚至直接出局。
坐落在江苏常州的天合光能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光伏企业,不仅安然度过了行业的“起起落落”,甚至发展迅速,2014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达3.66吉瓦,居全球第一。2015年和2016年,天合光能继续领跑行业,截至2016年底,公司累计出货量达23吉瓦,排名全球第一。
这个企业为何能够完美躲过雷区成为世界第一?又为何创始人高纪凡说世界第一,他不兴奋?天合光能的3.0时代准备干什么?
以下是对话精编:
“非己之益,分寸不取”
企业发展是个马拉松,不要比拼一时之速,要有节制,不做什么往往比做什么更难。某种意义上,资源太多反而是个坏事儿,适度就行。中国很多企业都有一个毛病,过度占用了社会资源,就好像越衣食无忧的小孩儿,越容易铺张浪费。
天合在做每一个战略判断时候,都把技术性、经济型以及政策性的三种因素都分析透了,综合当前情况,再预测未来五年的机会,最后才确定哪些技术是当下要投资的,哪些技术可以先放一放。
光伏行业太跌宕起伏了,但是我相信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资源。虽然目前太阳能在所有能源中占比很低,中国大概只有2%,全世界也不过3%到4%,这中间有多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情况最关键的是可持续发展,一口吃成胖子熬不到最后。
对此,我有切身感受。
九十年代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常州有一个六千多人的自行车厂倒闭了,失业的人把工厂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我刚刚创业,这一幕印象非常深刻。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企业不是企业家本人的,背后关系着一大堆员工以及其家庭、股东、客户等等,企业家也得为这些人负责,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建立企业理念,也要有配套管控。
2010年,太阳能产业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企业就刹不住车了,疯狂扩张。当时也有很多地方政府找我们,有的甚至直接给几十个亿,三年之内不要利息。
很多人就受不了这种诱惑啊。但我当时就想,3年内不要利息,3年后还能不要,到时拿什么还钱?“非己之益,分寸不取”,就这么一个简单道理。
黄钱钱:除了抵住诱惑,不犯大错也很难。
高纪凡:也正是这种稳扎稳打,二十年来,我们做了基本准确的投资决定,行业中的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但这个行业的技术更新太快了,但很多人忽视了,技术研发只是创新的一部分。老实讲,中国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里有大量的创新成果,但转化率百分之十几都达不到,不能产生价值的创新,有意义吗?
天合最开始就制定了三大战略“创新、品牌、全球化”,技术创新一直是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核心。技术很重要,如何把技术创新变成市场成果,才是最重要的。我对研发人员的要求是,不仅要会搞技术,还得有市场观念。比如说研发成果怎么样才能对客户有价值。
天合的研发中心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中心,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价值中心,当然得有一定的容错率,但所有的创新一定是以价值创造为前提,这是基本底线。
从几个古老的女性雕塑看全球化
天合光能强调全球化而不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以自我为中心,但全球化意味着你跳出自我,立足全球的高度来看人才、资源、市场和发展,这很关键。全球化最大的忌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历史上唐朝最繁荣,因为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与包容的时代,所以长安才能成为世界之都。作为企业也应该如此,不能受到国界的限制,要广纳全球的人才和资金。
天合这么多年,全球化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儿不是占领了多少的海外市场,而是建立了开放和凝聚性的文化,甭管哪个国家的人,很快可以来这里发展。
正是这种包容的文化,让我们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市场和资本。最终能让我们在2006年在纽交所上市,业务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喜欢研究哲学。为什么两千年以前,人类的沟通非常不顺畅,很多文化却是一样的?考古学家曾经在奥地利发现了一个赤裸的丰乳肥臀的女性雕塑,后来又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发现了十几个类似东西。这说明地区有差异,但人性是相通的。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一个很狭隘的概念,在天合,不分种姓、民族,所有人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平等、尊重是全球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