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30’行情起动比较晚,6.30后也基本维持订单平衡,总体比较平稳。主要是分布式光伏项目没有调低价格的担忧,领跑者计划项目已确定了中标价格,设计了单晶组件的项目由于供货不足价格高企而调整并网期限,也有一部分领跑者项目由于土地等问题不落实为由选择推迟。这都在较大程度缓解了6.30前的需求压力。“某一线光伏企业高管也表达了与特变电工类似的看法。
“去补贴”产物
从政策制订的初衷来看,调整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缓解国家财政补贴的压力,使太阳能真正成为“经济独立”的一种能源。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补贴资金缺口已达到600亿元,其太阳能发电补贴资金缺口超过100亿元。按照现行的补贴模式,到2020年,补贴资金缺口将扩大到3000亿元以上。
巨大的补贴资金缺口和补贴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成了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也对补贴制度和方式,以及技术应用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补贴退坡制度的产物,“6.30”有着政策和行业发展现实的双重战略考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政策“窗口”的关启还是在客观上造成了行业阶段性波动。
“光伏劫”?
短期需求“井喷”必然会引发供求关系和价格失衡,进而给企业运营带来风险和隐患。同时,光伏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能否保持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亦是业界关切所在。
东方日升表示,“‘6.30’抢装潮使光伏组件出现‘一片难求‘的局面,相对应的是,上游的硅料、电池片价格也随之上涨且难以购买。同时,因为大量项目集中施工,具备施工能力的队伍有限,项目加班加点,施工价格也水涨船高。”
据了解,“6.30”大限到来前,东方日升加快了电站项目开发的进度。其位于宁海县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的99MW渔光互补项目已于5月底成功并网。此外,东方日升仙桃50MWp项目现在己完成并网所有手续,国网正在调制相关参数,准备并网。
“时间仓促,一线品牌的产能供应跟不上来,‘6.30’使二、三线厂家重获了生机,但这也导致光伏部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方面,由于抢装,一些员工人数不足的中小企业、资质低、经验不足的施工单位,甚至非专业施工单位都一股脑的放了进来,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是个大问题。“某一线光伏企业高管表示。
特变电工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光伏企业而言,“6.30”——机遇与挑战并存。他指出,通过设定并网期限,已审批的项目能够加快建设进度,这对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避免了项目迟迟不动的风险,但也要看到这么多项目集中抢装,对于供应链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现场的施工周期也大大缩短,对于产业链上的各家单位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资深光伏评论人士表示,加班加点“上干快上”的模式让“6.30”已成为各方争食的“唐僧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没有金刚钻也非得揽这瓷器活”则成了业内生态的真实写照。市场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确实使工程质量问题成虞。
对于“6.30”有利有弊,业内外人士亦是爱忧交加,莫衷一是。
某一线光伏企业高管表示,作为企业,主要是推动产业进步,真正从技术上实现发展、创造价值,照此形成良性循环,光伏不再需要补贴,也就无所谓“6.30”之忧。
特变电工新能源相关负责人指出,给予一定的期限限制是必要的,但要考虑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以及供应链的均衡,建议调整到9.30或者12.30,这样一方面对项目有将近一年的建设周期,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到南北方的气候、地理差异和建设、施工状况,对于整个产业来讲能够更加均衡发展,项目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一线光伏企业高管则表示,“6.30”现象系“人祸”使然,市场波动大,时间不足,企业产能无法充分释放,使组件缺口扩大到5GW-8GW。实际上,电站指标应该提前下发一部分,后期再做个调剂、增补,给各方都留下充分的缓冲,这样才有利于整个行业实现快速平稳发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