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史,从生物质能到煤炭和石油,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再到电力,每次改变社会形态的工业革命无一不以能源革命为先导。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关键过渡期,大量新机器正逐步替代此前由人从事的简单重复的工作,更离不开新能源革命作为驱动。
本轮新能源革命的首要任务,应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最大程度接入低碳零碳可再生能源。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刺激人们探索新的替代能源,之后的环境污染及气候极端变化,更是引起人们对化石能源的普遍性担忧。风能、太阳能等主要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给足了人们替代化石能源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零碳发展既是新工业革命的必由之路,也是价值所在。于是乎,《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实现零碳发展,关键仍在电能。电有其他能源比拟不了的特性:各种能量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其他能量;光速传播;传播介质有线、无线均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就在于,建立一套以电能为中枢的多能转换能源系统,以最经济的方式最大程度接入低碳可再生能源,通过信息互联和智能控制,使离散的能源变得统一连续。
主动扛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旗、实现零碳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大国来说,非常有必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以绿色能源替代、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所幸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零碳发展的底气和实力。拿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领域来说,创新驱动使得综合发电成本呈几何式下降,度电成本达到0.5元/千瓦时,市场应用范围连年扩大。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吉瓦,居世界第一位。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都远超预期。
尽管如此,我国零碳发展的配套体系远未建成。风能和光伏发电虽优势明显,成本急剧下降,但仍存在非全天候、随机性、间歇性和低能量密度等天然劣势,显著增加电网电压和功率控制的难度。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基于智能控制系统的能源互联网。此外,从生产端来说,仍存在低能耗、零污染的基础生产体系尚未形成,生产制造的零碳标准有待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零碳发展的本质是“共享发展”,需要通过增强零碳教育、普及零碳知识,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变革生活习惯。只有全民共同努力,让一切归“零”,“零碳”的成果才会惠及全中国乃至全人类。
FR:《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