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光伏电站属于清洁发电领域,但由于发电成本依然高于煤电,所以我国近几年来的光伏“大跃进”依然需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存活下来。
光伏亿家副总裁马弋葳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虽然一个电站项目在第一年内会获得15%~20%的现金流,但一旦补贴不到位,这些项目的运作就会出现问题。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经济大环境影响,近年来来国家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正在不断创下新高。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国家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就达300亿元。而即便是在逐年增加征收费用的情况下,仍完全无法覆盖目前累计的补贴缺口。因此,不仅电站发电的效率、收益会有影响,对于以“电池板购买”为核心的理财产品的兑付,也产生了明显阻碍。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绿能宝在坚持了一年的9%高收益后,收益区间不断下滑至5%这样低于传统理财产品的地步,也不难解释为何绿能宝要在逾期公告中提出“因光伏补贴延迟”这样匪夷所思的理由和原因。
虽然我们不能推断绿能宝的将来究竟是“顺势倒下”还是“东山再起”,但从“十三五”期间光伏电站领域竞争进一步加剧和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迅速下调的大环境来看,那些打着光伏融资租赁业务平台的未来,也许并非那般美好。
3失效的“二八法则”
事实上,绿能宝逾期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一些羊毛台子停业跑路来得严重,但在P2P这个圈子里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不仅在于金额或性质,最大的重点是我们脑中固有的“二八法则”开始受到冲击。
在2016年下半年监管之风频频吹起后,“虹吸效应”、“二八法则”这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概念被不断提及。
包括很多平台运营者、行业律师和监管人在内的业内人士阵营都认为,在未来一年的监管强风下,P2P将会形成两拨明显的分化。即:规模在前20%的平台将会占据80%以上的市场,其余的企业只能瓜分剩余不足20%的长尾客户和边缘市场。
当然,像绿能宝这样看似拥有纳斯达克上市背景并且拥有完美背书的平台,曾经也是前20%的其中一员。所以绿能宝背后种种迷雾所引发的重要探讨就是:这些“二八法则”的划分是否合理,或者说在未来,这些背景背书的真正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先以国资为例来看。一年前的今天,像和平、光大这样拥有国企背景的平台仍是香饽饽,很多人也从未想到,这些背景的来源其实是“倒卖”或者“有偿合作”。据知情人士透露,那些宣称具有国资背景的平台往往不由真正的国企入股,而是国企的孙子、重孙甚至玄孙辈。
而在形式上,这些所称的“入股方式”也颇具特色。这些国企负责人往往和平台达成一道“买卖”协议,以有偿加盟的方式来互认对方。虽然国企会帮平台过一道“注册资本实缴”关,但一旦出事,这些国企“救驾”的可能性便十分低。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国资企业通过多级股权层级结构,参股或控股的P2P网贷平台高达181家,但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已达到了22家。
另一大块还有趋之若鹜的上市潮。
虽然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让2017成了上市行为集中爆发的一年,但成群结队的登陆,却让人不禁思考起背后“拔苗助长”的思维。
在与许多冲击上市的企业人员对话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如果不是生,那么就是死”的结论。对于很多被卡在瓶颈期中的平台而言,如果能够顺利通过上市,那么就能在短期内快速跳出市场泥潭,尽快获得进一步扩张的资金,解救平台于尴尬的境地。反之,就很有可能因为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被打翻在这个风雨欲来的浪潮中。
所以很多平台的上市,并不是自身发展水平到了及格线,而是以“拔苗助长”的姿态加速表面的成熟度,好应付接下去的各种大风大浪。
所以可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以这些大环境为准所划分的“二八阵营”,又会有多少的可信成分呢?
绿能宝事件的发生其实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在所谓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内核和本质。
这就像我一贯的观念那样,既相信希望在,但也对这个未成熟市场理性看待。不论是做一个成功的运营人还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说辞的表面,还要拨开迷雾瞧瞧背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