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绿色电力证书(下称“绿证”)自今年7月1日起开展认购工作,认购价格按照不高于证书对应电量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金额,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或者通过竞价确定认购价格。
这意味着,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出售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后,相应的电量不再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的补贴。
近些年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大幅增加可以说是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甜蜜”的负担,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加快绿色转型步伐;而另一方面则是电费中交纳的可再生能源附加部分无法满足装机的补贴需求。而绿证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政策制定者们试图通过一条新的途径解决上述困局。
毫无疑问,绿证的推广实施,将对国内风电、光伏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深入采访了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绿证实施的难题与阻碍,希冀这一政策能够更好地推广,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绿证热潮遇冷迷局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绿证并未在市场上受到热捧。短期内化解新能源产业燃眉之急的绿证,前景到底如何?
持续扩大的补贴资金缺口已成为抑制我国风电光伏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原有补贴模式难以为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新能源补贴资金累计缺口已达到约600亿元。按照现行的补贴模式,到2020年,补贴资金缺口将扩大到3000亿元以上。
配额制和绿证制被认为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在风能协会今年年初举办的2017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诸多业内人士就曾高呼,目前有两个政策亟待出台:“一个是具有约束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另一个是绿色证书交易制度。”这两个政策将成为未来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龙源电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师也曾对《能源》记者表示,电价越来越低,项目的盈利性越来越差,希望绿证能尽快推出来。在2020年风火同价的情况下,没有配额和绿证就没办法继续建设新的项目了。
如今,被称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试探性退出”的绿证终于出台,长期被拖欠的补贴似乎也终于有了眉目。于电力行业而言,绿证核发与上网电量挂钩,只要绿证能找到买家,风电、光伏企业就可以依托上网电量,从市场途径迅速回笼资金;于决策者而言,通过市场化手段减轻政府财政补贴压力,化解当前捉襟见肘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同时又能够让企业快速回款,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从《能源》杂志记者多方采访情况来看,绿证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地受到市场热捧,更多的企业处于驻足观望的态度,买入和卖出的意愿都比较弱。
「 市场冷遇 」
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作为可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其价格由可再生能源电价高于常规电价的“价差”决定,并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波动。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此前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证通过市场化的交易,可再生能源可以利用边际成本低的优势,实现优先上网。同时,因为提高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考核要求,也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除了迫在眉睫的现实考量,绿证的破壳其实已具备了必要条件。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告诉《能源》记者, 第一个条件是有市场交易机制,2015年9号文之后,市场机制正在建设,这个时期推出绿证和改革的整体进展以及局势的判断有一定的关系。第二,我国在去年出台了一个约束性不是很强的配额制,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机制,机制要求到2020年,除专门的非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外,各发电企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第三,我国电力市场化虽然说不是特别顺利,但是也进展到实质性的市场机制建设快要运行起来的阶段,这个时候推出绿证有一个时机的考量。
然而,绿证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地受到市场热捧,更多的企业处于驻足观望的态度,买入和卖出的意愿都比较弱。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战略市场部经理告诉《能源》记者,他非常支持、也非常赞同绿证制度,“光伏企业很渴望绿证,但是希望国家推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家现在不着急买,也不着急卖,卖也不知道找谁卖。”
“没有人买是一个大问题。”袁家海说,“指望能源投入比较大的电力密集型企业靠自觉去买绿证显然是很难的,首先它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买了绿证,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块成本,企业是没有动机去做这件事的。但是如果市场机制建立起来了,买电的同时也买了绿证,在这种的情况之下,它会统筹考虑是买绿证更划算还是用电网的电更划算。但是到目前,这一机制设计是不明朗的。”
风电、光伏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去购买绿证也要打个问号。首先,目前绿证的价格不得高于证书对应电量的补贴金额,且能申请绿证的项目为已列入财政部补贴目录的项目,不卖绿证就可以等补贴,那么对项目持有者来说,选择绿证还是等待补贴,存在收益上的权衡。
此外,虽然买方囊括了政府、公司、社会机构和个人,涵盖了社会所有主体,但是,不少行业人士对绿色电力的自愿交易存在很大的疑问,认为企业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动力严重不足。
“只有那些极少数的非电力密集型企业,或者有比较前卫的节能环保意识的大公司,比如苹果等跨国公司,从企业战略、绿色发展的角度才会去买一些绿证,但这纯粹是出于企业的品牌战略或者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的。”袁家海告诉记者,而另外一部分想在国际市场上塑造良好形象的企业,如阿里巴巴、百度等也有可能会考虑购买绿证,但这些量并不足以支撑中国那么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