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的激荡二十年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人类面对的环境保护、人口健康、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严峻,全球能源改革浪潮已经开启,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中国也不例外。
源自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和空气污染,是中国下决心发展新能源的滥觞。2000年开始,国外新能源行业的先进技术被引进中国,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在技术上提供了借鉴。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新能源产业开始迅速扩张。
从最初的试点到立法保证,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相比国外,中国发展新能源起步晚,但是后期追赶的速度很快,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民营车企比亚迪、广汽在几年内成功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到全世界,接连攻陷老牌发达国家。在太阳能领域,汉能控股集团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薄膜技术,占据了全球薄膜发电技术的制高点,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
新能源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起初国家出于能源大战略的考虑,对愿意做新能源的企业有较高的补贴。但是与此同时,企业过分依赖国家补贴、甚至骗补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了规范管理,财政部去年12月30日发布公告,通过制定能耗和续航里程标准,政府已提高推荐新能源(包括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车型目录门槛。从今年1月1日起,除燃料电池车外,各类新能源车型的补贴将降低20%,而且将设置地方补贴上限。
此外,在技术突破上,中国也亟待提升。目前,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表现为国家政策的支持。以政策为导向,很多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扮演排头兵的角色。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政策倾斜,将太阳能发电确定为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优先主题。但是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军海外的竞争力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虽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企业对解决这些问题、推进行业发展的信心很足。在今年两会上,李河君提案建议国家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对海外高新技术类公司进行并购,填补国内能源企业的技术空白。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国家能源战略,这都是“弯道超车”的捷径。
“狂人”李河君的能源梦
最终选择投身新能源事业,与李河君个人的成长经历相关。出生在广东省河源的农民家庭,父亲喜欢冒险的性格从小对他影响很深。1991年大学毕业,家人希望他进入体制内工作。而李河君却在在当时市场化信号还不明朗的情况下,选择了下海创业。从一开始向老师借钱创业,到在中关村摆卖电子元器件、玩具、矿泉水,后来还开过矿,炒过地产,直至创立了汉能控股集团。
没有任何背景就进军能源行业,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疯狂之举。“15年前我做金安桥水电站时,全中国都在笑话我,8年前我决定做薄膜光伏时,全球人都在笑我,但金安桥水电站后来无论从工程质量、建设速度和施工管理,都是金沙江标志性工程。而汉能的薄膜技术,现在是全球最高水平,实现了我国太阳能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李河君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投资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让李河君意识到清洁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清洁能源做大做强,必须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2008年,当李河君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两会时,就递交了《关于优先试点新能源产业基金、促进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提案》,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十年代表任期,李河君一共向国家提交超过30个提案,其中与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提案有20多个。今年两会,针对雾霾对城市的影响,他提交了5项提案,3项涉及环保议题,2项涉及民企发展,为清洁能源企业呼吁政策支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