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将针对中国光伏面板的反倾销关税延长18个月,该决定将在3月5日刊登于欧盟的官方公报之后生效。
据悉,欧盟成员国早在2013年12月就决定针对中国进口到欧盟市场的太阳能面板征收上述关税,平均税率为50%左右,这是在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国际贸易准则体系之下有关不公平贸易活动的最大规模的纠纷之一。
虽然欧盟对国内光伏企业的制裁仍将持续,但在采访时发现,“双反”制裁对国内上市公司影响十分有限,此次延长“制裁”的形式或大于其实际意义。
由来已久的“双反”制裁
记者了解到,欧盟对国内光伏企业的反倾销政策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立案调查的申请。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磋商,欧盟于2013年12月做出终裁,裁定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为27.3%至53.4%,反补贴税率为3.5%至11.5%。
不过,据财新网报道,该事件经欧盟与中国高层磋商后,“双反”税率并没有得到实际执行,而是根据双边的价格承诺实施进出口。所谓“价格承诺”,是指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的一个最低限价,用以防止中国企业在欧盟销售的倾销和补贴行为。
因此,如果裁定取消征税,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品将自由出口到欧盟,不必征税,也不必再执行价格承诺;但目前的结果却是,欧盟反倾销关税将延长18个月,在此基础之上的价格承诺仍会继续执行。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对于欧盟向中国产品全面放开自由贸易就持不乐观态度。因为,如果真的实施自由贸易,则中国光伏产品将再次占据欧盟80%的市场份额,届时欧盟很有可能会再次发起针对中国产品新的“双反”调查。
“制裁”形式大于意义
虽然此次欧盟对国内光伏企业的制裁仍将持续,但从昨天的盘面表现来看,该事件似乎并没有对光伏概念的上市公司产生太多负面影响。红刊财经记者梳理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发现,隆基股份、协鑫集成、中来股份、晶盛机电、海润光伏、东方日升、拓日新能、林洋能源、兆新股份、通威股份、爱康科技等国内光伏上市公司的股价虽然大多小幅下跌,但与当日大盘表现却大致相当。
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欧盟延长对国内光伏企业“制裁”的形式要大于其意义:2016年中国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达到34GW以上,成为全球第一,虽然中国光伏出口量依旧在20GW左右,但是市场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国内需求量开始增加;此外,欧洲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2年高速增长期之后,自2012年起便开始逐年递减,欧洲市场逐步萎缩,中国光伏目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国内、日本以及印度。
在昨天(3月2日)通威集团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红周刊》等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光伏产业已从多年前90%以上产品出口欧盟,发展到目前国内安装应用超过三分之一……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第一大国。”
记者注意到,国内不少光伏概念上市公司所属产品的外销比例已经较多年前出现明显下降。以外销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协鑫集成为例,据该公司2016年中报数据,其对外销售目前占比仅为8.36%。
对于此次欧盟的“双反”制裁政策的延长,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协鑫集成,协鑫集成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公司立足全球积极开拓市场,但出口欧盟的产品只是占据了其中的小部分,具体数据要等到年报披露后才能得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欧盟的制裁对公司的影响微乎其微。”
记者还以同样身份致电兆信股份,公司回复称:“我们只出口空气净化产品,光伏产品并不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