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和分布式项目带动下,国内光伏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巴黎气候协议已经生效,也将推动光伏发展。但考虑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电力需求放缓,弃风、弃光高居不下,我国政府下调对光伏的补贴力度等因素,2017年新增装机规模相比2016年将有所减少,预计20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25GW左右。
1、新增装机量约为25GW,光伏由量变向质变过渡
2017年在领跑者项目、光伏扶贫和分布式项目带动下,国内光伏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巴黎气候协议已经生效,也将推动光伏发展。但考虑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电力需求放缓,弃风、弃光高居不下,我国政府下调对光伏的补贴力度等因素,2017年新增装机规模相比2016年将有所减少,预计20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25GW左右。目前,光伏产业已经完全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考虑到中国正在尝试以招标来制定补贴电价,竞价上网一定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势必推动高效产品产业化,同时,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竞争引导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倒逼光伏企业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提升。
2、Perc电池赢得更多市场,单晶市场占比大幅增加
高效电池路线中,PERC技术最为成熟,普及也最广,截至2016年底,单多晶PERC产能超过13GW,但具体到各企业的生产应用中,同现有生产线的匹配尚有问题,导致目前PERC出货量仍然较少,产量不到4GW。随着产线匹配问题逐步解决,预计2017年PERC技术将迎来爆发,赢得更多市场,产能有望达到20GW,产量更有望倍增,这得益于PERC产品的高性价比以及包头、阳泉、大同等一批GW级“领跑者”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单晶市场占比在今明两年持续提升,加上部分省份实施的领跑者计划,以及扶贫与分布式等屋顶型系统偏好高效产品,使得2017年单晶在中国市场大幅增加,预计有望达到40%。
3、光伏+应用不再是噱头,分布式光伏将大幅增长
2017年,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将会基于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继续与农业、养殖业、矿业、水务、交通、生态治理跨界融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提高电站综合收益。随着优质电站建设土地资源出现稀缺,不占用指标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将出现激烈的竞争,分布式光伏呈现“全国抢屋顶”发展态势,分布式装机规模预计将不断扩大,2017年预计将会有10GW的规模。同时,随着2017年光伏上网电价方案正式确定,电力配售点领域的改革,如直购电、区域售电牌照的发放,也为分布式光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分布方面,分布式光伏将主要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同时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光伏创意产品等应用产品型态会更加多样化。
4、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补贴逐步下调,势必会影响光伏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并拉低组件、逆变器等设备需求。当中国产品价格下滑时,中国供应商会设法到海外市场寻求买家,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伴随着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呼吁,如今已有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泰国计划到2021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5%。印度计划到2020年实现20吉瓦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印尼等国仍有部分地区还没有通电,有较大的光伏产品潜在市场,再加上目前欧美“双反”阻力始终未减,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光伏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外,以寻找新的市场。中国光伏走出去,在东南亚、南美、澳大利亚谋求发展是整体行业的一个方向,2017年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5、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活跃,智能化水平将继续提升
2017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主题,光伏产品高效化提速,“金刚线+黑硅”技术将会被企业大规模采用,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75-280W,PERC电池、N型电池市场将开启,农光、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将推动双玻组件、智能组件、跟踪系统、MPPT逆变器等新产品需求。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国产正银浆料产业化推广将会取得成效。同时,大部分的光伏企业正逐步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光伏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有望逐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高效和可靠性不再是衡量光伏产品的唯一指标,智能化、轻量、满足不同使用条件的要求会使产品更加多样化,并适用于多种应用和安装条件,从而实现能源互联网。
6、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企业间的分化迹象加剧
2017年,随着终端应用需求增长放缓和国内多晶硅、组件等产业链环节产能增加的叠加作用,过度的供过于求可能使我国光伏产品再现价格失序状态,组件价格以及中上游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价格低点2017年都可能再创新低。再考虑到光伏补贴下调等因素,2017太阳能供应连由上至下利润都将低于2016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有所降低。同时,企业间的分化迹象加剧,有规模、有品牌、有技术的大企业大多数会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高,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规模和品牌优势,随着市场趋冷,重组、整合是趋势,组件企业从数量上会降低,整体产业链中的企业都需重新思考产品及营利模式的布局,企业的定位都需更加明确,以防止被剧烈变迁的环境所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