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能源互联网中,未来的需求侧管理与微电网密不可分,因此应着重实现“三化”:
一是场景化,以用户的视角出发,对用电行为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其可能对电网带来的影响,设置针对性响应机制,并逐步与社交网络深度融合,多维度促进用电习惯的改变;
二是平台化,统筹原本割裂孤立的各个领域,从电源侧、智能控制侧及用户侧三个部分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多种类型能源的横向跨界融合与优势互补;
三是数字化,以智能电表、电动汽车等载体作为能源路由器,搭建工业4.0下的互联网+数据平台,充分挖掘用能信息,通过电力地图监测全景能耗,构建实时、高效、交互的能源网络。
在需求侧管理上,国内外同行已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研究和学习。
以德国为例,其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E?energy包含六大示范项目。
库克斯港eTelligence项目基于冷热电联产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发布电力供应与需求情况并进行匹配。
例如:售电公司会在风电富余时,向工业大用户发出低电价提醒,用户此时可选择开启蓄冷蓄热设备,既平衡电力供需又降低用电成本;
莱茵鲁尔地区的E?DeMa项目通过家庭储能设备、智能电能表等“智能能源路由器”来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卡尔斯鲁厄和斯图加特地区Meregio项目基于智能电能表收集用电数据,发布峰谷分时电价激励用户,利用社交网络引导用户用能习惯;
莱茵-内卡城市圈“曼海姆(Mannheim)示范城市”项目通过整合供应侧能源(水、热、气、电),构成分布式能源中心分散在用户周围,来实现多能源供应互补,降低总能源使用成本,以及能源的传输损耗;
哈茨地区RegMod项目则是整合用户侧资源(储能设备、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分布式发电设施),根据价格信号控制储能设备进行充放电,以及智能家居的开启与关闭;
亚琛SmartWatts项目则通过构建完善的售电市场竞争交易机制,提升电能交易效率,降低电能使用成本。
(五)工程建设运维方面
参与主体主要有可能来源于设备制造厂商、电网企业旗下的三产或集体企业、其他基础建设类的相关产业。
主要业务可能包括勘察设计、电力工程与试验、用户工程施工、运维托管、应急抢修等。
作为产业延伸链条上的一部分,最好的出路是与配电网建设运维、竞争性售电、微电网及需求侧管理等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也能成为竞争主体的加分项,是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商品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考虑到电网企业必须避免“三指定”情况,在国企改革的今天,即便是划清了法人界面、明确了全责归属,采取并购、入股等形式参与其中也仍然有待商榷。
一番筛选,从短期到中期来看,在本领域留给除电网企业之外竞争主体的发展空间无疑是非常大的。
(六)电力金融和行业咨询方面
前者一方面需要等待整体政策的出台,在大环境下自然而然会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在政策准许范围内,逐步开展投融资和相关金融领域的服务,甚至可以成为用户征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是附加的衍生物,是产业链末端的产物.
目前国际上新加坡、日本、欧洲等不少国家的电力公司均有所开展,将多年以来在技术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上的宝贵经验进行打包出售,未来某一天将会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意欲成为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新电改参与者,需要尽早谋划筹备,评估行业优势,选择两至三个板块,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竞争性业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