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中国光伏产业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上世纪末到2004年——“光明工程”支持起步阶段;
第二个是2004年到2011年——加工出口型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个是2011年8月1日到2016年“630”——光伏产品生产+电站建设全面发展阶段。
伴随中国光伏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光伏企业尝试着不同的商业模式,行走在兴衰的边缘。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奇迹归功于什么?
中国光伏产业过去的发展是一个奇迹。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光伏产业刚刚开始产业化的时候,环顾四周,是长时间保持转换率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企业夏普,是被称为欧洲最大太阳能集团的德国企业Conergy,对他们须仰视才见。
回看自己,被定位为装备、原材料、市场“三头在外”毫无贬损之意,那时的中国光伏企业就是一个搬砖头的苦力。不到二十年时间,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最大。
此时再次环顾四周,夏普被台资企业鸿海收购,Conergy下游资产外嫁美国、上游资产被中国著名企业正泰收购,这使得“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70GW,其中超过70%的产品来自中国”。
如果仅仅将这一奇迹归功于中国的劳动力红利一定是错误的,这一奇迹作为世界产业发展史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值得品悟,值得反思,而其中,中国光伏企业商业模式(包含发展模式,“探讨系列”相同)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一定是重要的一笔。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中国光伏产业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上世纪末到2004年——“光明工程”支持起步阶段;第二个是2004年到2011年——加工出口型快速发展阶段;第三个是2011年8月1日到2016年“630”——光伏产品生产+电站建设全面发展阶段。
伴随中国光伏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光伏企业尝试着不同的商业模式,行走在兴衰的边缘。
第一个阶段,虽有商业模式难言商业模式,或者说是“生存模式”更为准确。
因为那时的中国光伏企业是“到处找饭、维持生产”的局面,有饭吃时,所有产能满足不了一个“光明工程”的需求。没饭吃时,2003年著名的尚德也曾两个月发不出工资。
总结这一阶段,以及2013年光伏全行业亏损阶段商业模式的结论就是:商业模式只对有未来的企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