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晶体硅产业链整体产业化技术水平较强,其中多晶硅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大型骨干企业多晶硅生产能耗、物耗大幅下降,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90千瓦时/千克,综合成本降至9万元/吨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国际一流企业行列。从技术发展来看,常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单晶及多晶电池片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5%和18.3%。2014年,国内某光伏企业在商用156mm×156mm单晶上的电池效率达到了21.45%,2015年又将156mm×156mm多晶电池效率提高到21.25%,全球首次突破多晶硅电池效率21%的门槛值,是目前多晶电池效率最高水平。
光伏发电之所以可以称为战略性可再生能源,主要因素是其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仍具巨大潜力。从长远看,未来光伏电池技术进步主要是提高转换效率及降低制造成本,未来10年晶硅电池仍将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高效晶体硅电池将可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薄膜电池效率也在与晶硅电池竞争过程中取得长足进步;新型电池潜力巨大,仍需尽快解决关键问题,将可能在2030年后技术成熟,实现30%的电池转换效率和商业化生产。
商业模式新老结合
2014年以来,全国光伏发电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光伏幕墙、光伏农业大棚、渔光互补电站、光伏扶贫等新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集合荒山荒坡治理以及生态恢复与光伏发电建设相结合的项目等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新型的应用模式多数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接近电力负荷端,为分布式发电带来新的商机。
但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目前主要有三种:自建自发自用模式、全额售电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近两年涌现出了众筹、融资租赁、YieldCo等新型光伏融资模式。总体而言,这些新的融资模式都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的试点项目。光伏众筹和线上融资租赁项目的融资规模仍很小,难以吸引大众投资者,也难以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融资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光伏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光伏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融资创新模式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综合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来看,中国应学习德国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设立光伏发电专项贷款,以优惠的利率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长期贷款,建立稳定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融资路径。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光伏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经验,鼓励企业在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出适合中国市场的SolarCity模式,提供多元的投融资路径;同时,鼓励包括养老和社保基金等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多元化资本介入,在促进光伏发电发展的同时开拓全民参与光伏发电投资的条件。
人类将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已是不可逆转的能源转型方向。尽管发展并非坦途,但是中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承诺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项远景目标,并深入开展经济和能源电力的改革进程,这些都将为推动建立绿色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及建设绿色、经济、安全的电力系统和有效的市场机制给予明确的方向指导,同时也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