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预计到2020年“碳市场”将进入爆发阶段,每年交易金额最高可达4000亿元人民币,处于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将直接受益。
碳交易市场井喷在即 每年4000亿规模引爆产业链根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至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我国还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距离2017年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建成后可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交易将从现货交易逐渐扩展到碳期货、期权等各种衍生品,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大。
根据预测,2017年后如果能够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600亿~800亿元,中值4170亿~5560亿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亿~1200亿元,中值6950亿~8340亿元,乐观情景下为37500亿~45000亿元。
不过,据第一财经新闻报道,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仍有四大难题亟待突破:
首先在碳交易市场方面,目前各碳交易市场相对独立,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其次因缺乏统一规范,各地碳交易市场在交易制度和规则设计方面差异较大,交易门槛和准入条件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对交易活跃度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未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三个难题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自身价格调控机制尚不完善,可能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市场投机行为的加剧,也将对有正常交易需求的企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第四个难题是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朱戈认为,要建立起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效率、规模合理的全国碳市场,充分实现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打破分散化和碎片化,最终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碳市场,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的规模潜力,推动形成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对此,我们有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在碳交易规则和标准层面实现全国统一;二是鼓励市场充分竞争和参与主体自由选择交易市场,鼓励市场实现整合;三是鼓励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开展碳金融创新。”朱戈说。
11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业内专家认为,《方案》的发布,对低碳行业将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给予低碳行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二、确立了发展低碳行业的重点,包括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面发展国际市场之间的合作;三、全面带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碳排放相关领域及碳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机遇。
碳市场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市场,又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市场,复杂在于我们对它的规律还不熟悉,大家都在实验,它简单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政府的政策、规定、规则,并且要帮助政府逐步完善这些政策、规定和规则,使得碳市场更加符合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营造一个碳交易应该有的市场氛围,这才是我们碳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